□ 石敬濤
新年伊始,全國出現了大范圍、極其嚴重的污染過程,多個城市污染指數已經大面積“爆表”。北京城區多處PM2.5指數突破900,最高接近1000。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檢測站點檢測數據超過300,即空氣質量達到了嚴重污染。
漸行漸遠的霧,越來越重的霾。霧,曾經是美好的東西。它是朦朧、婉約和詩意的代名詞。而現在漂浮在城市上空的霧,有了太多臟的東西,比如顆粒,比如尾氣。它彌漫在角角落落,讓空氣更污濁,讓交通更擁堵,讓呼吸更壓抑,它在悄然改變著公共生活。
我們身陷其中,卻又難以自拔;人人都是霧靄天氣的受害者,卻人人都在扮演著制造這種污染的一份子。城市車輛的迅速增加,使得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和城市懸浮物大量增加,才造就了這霧靄籠罩的天氣。中國氣象局在主要大城市完成的科研課題發現,以汽車尾氣為主的交通污染源在有些城市占到污染源的40%以上。
當然,更多的檢視和反思,應該指向我們的發展方式和公共政策領域。從某種程度上,這種霧靄天氣是我們工業發展的一個副產品。轉方式、調結構喊了多少年了,但現實的境況卻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依然步履維艱。這種大工業污染,不僅讓天變得更灰,讓水變得更臟,讓資源越來越枯竭,而且讓國人變得越來越不健康。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國民癌癥呈現年輕化、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PM2.5以在各大城市屢屢“爆機”的方式,來警示我們,是該以強有力的措施扭轉這種局面的時候了。對于每個公民個體來說,我們有義務少開一天車,少一點尾氣的排放。對于公共管理部門來說,從微觀上,要痛下決心治理公車,減少公車數量;從宏觀上,需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轉型,需要走出唯GDP至上的窠臼來實現發展理念的嬗變。
漸行漸遠的霧,越來越重的霾。灰蒙蒙的天氣,讓我們的心情格外沉重。當藍天不再,當每個人的呼吸都變得如此的艱難,當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變得如此的奢侈,那么所有的發展和財富都將如糞土。如何撥“霧”見日,走出“霧尖上的中國”,已經時不待我,不能再繼續“云里霧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