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麗萍
人大信訪: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文/許麗萍
人大代表參與常委會信訪工作,是上海市十二屆人大啟動的一項富有創新性的工作。制度實施以來,受到廣大基層代表的歡迎。我作為連任三屆的老代表,參與多次閱信接訪,主要有兩方面的感悟與體會:
參與常委會信訪工作,對我這樣從事專業技術的基層代表,是了解民意、感悟社會熱點問題的重要渠道之一。
許多信件與上訪,來源于市民對法規及制度的不熟悉,有時甚至喪失用法律維權的機會;人們對事件的判斷,多按是否“合情”判斷,對“合情不合法”法律裁定不容易接受,覺得很冤,易持續上訪。部分技術標準有爭議,或技術標準的依據不令人信服引起的信訪。當前貧富差距在拉大,社會矛盾多,不同利益群體對各自需求呼吁強烈。通過參與信訪,我認識到人大普法與法律援助是多么重要!市民應該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制定技術標準與地方法規中,科學性與嚴謹性是多么重要!整個社會和諧發展是各類社會群體利益平衡的復雜過程,代表需要從公正客觀的視野看問題,需要綜合分析,尤其需要“冷思考”。
參與閱信的注意點:
(1)閱讀信件要有一定數量,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梳理,合理判斷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與熱點問題。早期參與信訪,信件未進行過分類,快速閱讀數十封信后,可判斷出近期市民最關注的問題(如動拆遷問題、勞動保障問題);近期信件已分類提供,對宏觀信息可向信訪辦工作人員了解,如近期信訪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那幾類信訪最多?那些是首次信訪?那些是反復信訪?前期處理結論情況等。
(2)選擇關注的問題,深度跟蹤幾封信,動態了解政府對信件處理的情況:在跟蹤階段,可以了解政府為民辦事的態度、效率及處理結果的公正度。因為代表不僅是民意簡單的“傳聲筒”,而要實行同步監督。
(3)重視閱信后的交流---“議信”。閱讀信件后,與代表及信訪辦領導進行“議信”,是一個重要環節,可就某幾個熱點問題開展交流,發表意見與建議,對拓展自身視野、學會系統看問題、提升履職能力是有益的,因為代表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看問題角度不同,且信訪辦領導及工作人員大多具有法律及社會學知識背景,對自身幫助很大。
(4)參與信訪可“積累素材”,為提書面意見或審議發言作儲備。舉例:從信訪發現問題,從專業角度開展調研,在人大會議提出相關建議。
發現問題:部分區段地鐵振動對市民居住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屬于典型擾民問題),曾發生群體上訪事件,有位市民曾說“地鐵在給老百姓提供交通便捷的同時,給我的生活帶來可怕的影響”。
思考:最初通車的地鐵1、2號線振動對居民居住影響不十分明顯,后來建造的部分線路振動影響如此明顯,為什么?
專業調研:了解振動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與地鐵埋深有關?(2)與地鐵上方、旁側建筑物自振頻率有關?(3)當地鐵運行的振動頻率與建筑物自身頻率接近,發生共振,地鐵振動效應放大了。
跟蹤對市民信件的處理結果:地鐵公司對市民意見處理:已采取隔震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價格昂貴。地鐵公司反映:地鐵埋深大,對環境影響小,但建造風險度與成本提高;多少深度最合適,尚需要深入研究。
提出建議:城市建設(包括地鐵)的規劃決策,需要科學依據,不能拍腦袋,科學發展觀不是一句空話,不按科學規律辦事,后果很嚴重。
列為未來關注重點:今年人大常委會將啟動上海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的條例》,涉及各類地下設施埋置深度合理性問題(含地鐵等),故在參與立法時會提出相關意見與建議。
代表重視信訪,是為了發現社會管理的系統性問題,特別是涉及公益性利益的制度缺陷,進而建議政府進行制度改良,建議人大進行法規完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民的合理需求。在解決重復上訪的疑難問題時(信訪終結),人大代表作為獨立公正的第三方,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