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定香
(作者系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責編:賀貴成)
2013年6月,美國《財富》雜志全球論壇將在中國西部的成都召開。這是該論壇繼上海、香港、北京之后第四次選址中國。筆者就從成都承接電子信息(IT)產業轉移的角度,研究成都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具經濟活力的地方”之原因。
搶先抓住了IT 產業世界性大轉移的機遇。近二十余年來,受成本上漲、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IT 產業出現了轉移潮。在這種大背景下,成都搶抓機遇,及早布局,于2003年成功引進了IT 產業世界巨擘英特爾公司。這對于成都IT 產業大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此后,成都相繼引進了富士康、戴爾、聯想、仁寶及一大批配套廠商,IT 產業呈現不可阻擋的快速發展之勢。
有較好的IT 產業基礎。一方面,國家在“一五”計劃時期實施156 項重點建設工程時,在成都布局了以“宏明電子”為代表的一批電子(軍工)企業,后來又布局了電子十所、電子二十九所、電子三十所等一批電子類研究所。另一方面,四川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就把發展IT 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一號工程”,大力培育本土IT 企業和研究機構。這些都為成都承接IT 產業轉移奠定了重要的產業基礎。
有豐富而廉價的要素資源優勢。一方面,成都是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其所輻射的四川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具有十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成都與一線城市比較,地價、房價低廉。毫無疑問,豐富的要素資源及其成本優勢對世界IT 企業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專業制造商富士康公司2010年7月進入成都以后,目前的用工量已達10萬余人,在2014年預計將達到40 萬人的規模。
采取了“招大選強”的獨特引資模式。成都瞄準世界500 強企業、產業龍頭企業,集中力量,進行重點攻關,達到了“以一帶百”的引資效果。例如,在英特爾的帶動和示范之下,不僅騰訊等知名企業大量增資,而且攜程、百度等眾多國際知名IT 企業紛至沓來,很快形成了多個產業集群,延伸了產業鏈條。
有資料顯示,僅英特爾成都公司一家的省內外配套企業就超過300 家,之后進入的富士康、戴爾、聯想、仁寶、緯創等一大批產業巨頭,除其自身具有極強的整合能力之外,也帶動了1000 家以上的配套企業,再加上四川本土原有的長虹、九洲以及其它企業,共同構筑起一個由數千家規模以上企業組成的強大產業群。
構筑了獨特的政策與服務體系。從政策看,成都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最初階段的大力度地價優惠、稅收返還等等,發展到近幾年的“高級人才引進政策和專項獎勵政策”、“完善吸引留學人員來蓉創業服務政策”、“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等。在這些政策吸引下,大批人才來到成都工作。
從服務體系來看,成都市委、市政府一開始就授權“成都高新區”行使市級管理權限,全面管理高新區的黨務、經濟、行政和社會事務。在此寬松的環境下,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采取“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作”的服務模式,促使管委會的公務員變為“服務員”,“一切為了企業”的“親商”、“惜商”、“育商”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軟環境與硬實力有效疊加的“大孵化”服務機制,打造了與國際接軌的服務環境。
有良好的“三人”(人才、人居、人文)環境。從人才環境看,成都有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一批電子理工類高校和電子類科研院所。
從人居環境看,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從人文環境看,成都是“六朝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同時,包容、隨和、友善的成都人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隨時感受到“親人”、“朋友”般的溫暖情懷。
此外,四川近年來大力實施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戰略(成都是主樞紐),大大改善了成都的交通通訊、物流運輸環境,降低了IT 產品出省出國的成本。成都打造的“盈創動力”一站式投融資服務平臺,形成了獨特而優越的“中小型高新企業”金融服務環境。
受成本上漲、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IT產業出現了轉移潮。在這種大背景下,成都搶先抓住了IT 產業世界性大轉移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