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漢 本刊特約記者 張 婧
雅安市雨城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
——傾聽民意解民憂
□ 張文漢 本刊特約記者 張 婧
自從社區開辦“4:30”(照看四點半放學的學生)課堂,家住雅安市雨城區漢碑路社區的李華,再也不為9歲的孫子丁思澤放學后的去向犯愁了。丁思澤會在“4:30”課堂上,和社區里其他青少年一起做作業、看書。
從去年7月開始,漢碑路社區開辦的“4:30”課堂,已為一大批雙職工居民解決了上班時無法照顧子女的難題。
這是雅安市雨城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一個縮影。在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環節,當地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深入聯系群眾、切實服務群眾作為核心任務,通過集聚靈活性、特色性、全面性和廣泛性的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方式,傾聽民生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
4月2日,站在三樓窗臺前向下望,愛國路19號大院居民趙女士感慨萬千。一年前,在這個雅安遠近聞名的“臟亂差”大院,居民“出門一腳泥”;而現在,大院經過一番整治打造,已經成了雨城區的示范社區。
愛國路19號大院一年來的變化,感受最深的除了250余戶居民,莫過于漢碑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姚云鶴。
去年7月,漢碑路社區黨支部與轄區19家市、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關黨支部聯合來,組建了社區聯合黨總支,實行“雙總支并行”,按照“黨建工作聯做、社區資源共享、精神文明聯創、服務難題聯解、公益事業聯辦、生活環境聯建”的原則開展工作。這樣的新型區域化大黨建格局,有力地發揮了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作用。
去年,愛國路19號大院的私搭亂建之風,一度擾亂了大院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社區工作人員勸導居民,卻收效甚微。聯合黨總支的成員單位之一,雅安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得知后,號召執法人員主動參與到拆違工作中。有的居民最開始不理解拆違工作,開門看見是執法人員,喊了一聲“滾出去”,就把門關上了。經過執法人員連日的勸導,大院居民黎玲主動拆除了門前的停車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這么好的居住環境,還要私搭亂建,就是破壞環境。”執法人員的工作,最終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大院的11家違法違規建筑被執法人員全部拆除。
“年初的時候,聯合黨總支的成員單位還在問我,今年社區的重點工作是什么,他們好制訂今年的工作計劃。”姚云鶴說,“雙總支并行”的模式,發揮了轄區資源優勢,聯合黨總支成員單位從為居民服務和解決問題入手開展工作,加強和改進了社區建設。
在合江鎮黨委書記張清的辦公桌前方,掛著全鎮經濟發展的規劃地圖。談起2011年9月開始建設的塘壩新村,他如數家珍。
“塘壩新村的建設,將帶動塘壩村、魏家村的發展,最后帶動全鎮的發展。就像下一盤棋,以點帶面,全部都活起來了。”
張清介紹,塘壩新村是一個集旅游、茶葉種植及物流為一體的新村聚集點。
茶葉是合江鎮的支柱產業。目前,全鎮共有34000多畝茶葉,去年人均純收入實現8700余元。
塘壩村2組的村民呂學強,對種茶前后的收入變化,感觸尤為強烈。從2008年開始種植茶葉的他,現在已擁有10畝的茶地,僅茶葉一項的年收入,便可達到3萬元,“這和以前種玉米和水稻的7000多元收入相比,增長了好幾倍。”
村民的高收入背后,卻是當地發展的瓶頸。
張清說,一直以來,合江鎮做大了茶產業,卻未做強,茶葉種植面積基本達到全鎮的種植極限。因此,鎮黨委提出未來發展目標,就是由壯大產業轉換為產業的提檔升級。
2011年,合江鎮黨委提出提高合江茶葉對外知名度的想法,鎮上的主要負責人帶著初步規劃,到成都找企業自薦。一周之后,不少企業趕到合江鎮現場考察。當年9月,總投資1億余元的塘壩新村建設正式啟動。
為了更好地與當地特色的茶產業相融合,塘壩新村立足茶葉交易市場,分類布局鮮葉和成品茶交易區、特色食品和茶具銷售區,“產村相融”特點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塘壩新村的建設采取的是市場化運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發動群眾自愿籌資的方式,這成為探索新村建設“區級財政零投入”的先例。
目前,塘壩新村建設現場如火如荼,農房建設、基礎設施、景觀打造“三期工程”,預計分別于今年6月、10月、12月完工。
“塘壩新村建成后,村民不出家門,就可以實現收入的持續增長,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讓群眾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入。”張清說。(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