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鋼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如果說“穩妥”一詞反映出一種負責和謹慎的態度,那么“積極”兩個字則表達了對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改革之所以要全面推進,正因其牽一發而動全身。目前,我國處在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改革的攻堅期和矛盾的凸顯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黨員干部中仍然存在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何以解憂? 唯有改革。只有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各項改革全面推進,才有可能使我們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就體現了新時期黨對執政規律的全新把握,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應該說,“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正是我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強大動力。
30年前,鄧小平同志以一位政治家的視角,敏銳地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系,也為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當前最要緊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把中國特色選舉民主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相結合,切實保障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司法公正,改變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過大的現象,讓人民群眾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都能夠享受改革和建設的成果;是堅決反對腐敗,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和任何改革事業一樣,政治體制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只有在漸進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凝聚共識,以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推進改革,才能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這種期待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作者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