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靜
房價居高不下,讓多少人望而生畏?即將結婚生子的年輕人有多少蝸居于城市一隅?三代甚至四代人擠在只有幾十平米的房子里,問題如何解決?他們如何實現安居夢想?
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這是“保障性住房建設”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
為了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我省早就開始尋求并繼續尋求建立多層次的保障房制度,滿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
記者走進成都市成華區荊竹小區3號院6單元何永華的租住屋時,何永華正和老伴在沙發上逗兩歲的孫子玩兒。兩室一廳,70平米,祖孫三代5口人都居住在這里。“雖然是租的房子,但是啥都有,你看,冰箱、洗衣機、電視,生活也方便,況且,這也只是暫時的。”何永華難掩滿足與激動之情。
何永華的家原來在成華區青龍場街辦西林社區,屬于成都市“北改”的范圍,那里將原地建設“青龍鷺苑”安置小區。在認真學習政策、征求家人意見后,他爽快地簽了協議。“我們的房子是1987年修的,有三層樓,但當時沒通水氣”,何永華說,“房子二十多年了,遇到下雨,頂樓就漏雨,生活也不方便。但是我們收入不高,沒法換新房”。
何永華原來的三層樓有200多平方米,在選新房時,他選擇了兩套70平方米的房子。“雖然房子比原來小了點,但是各項設施齊全,我們全家都商量過了。”何永華選擇的是原地安置的房子,既可以不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又可以享受以舊換新的房子。“不花一分錢就能換新房子,劃得來。我們還得了一筆搬遷過渡補償款呢。”何永華說,安置房給他們帶來了福音。
何永華講述完老房子的故事,描述起兩年后搬進新房子的生活:兒子、兒媳、孫子住一套,我們老兩口住一套,兩套房子挨得近,我們也能照顧孫子。“新房子我們要裝巴適,啥子都配齊。聽說將來的小區附近有學校、廣場、大型超市,我們生活也方便。”
【鏈接】
2012年2月,成都市正式啟動“北改”工程。增加學校、發展交通、配齊配套設施、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成都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明確,保障房小區建設應優先選擇公共交通便利、生活環境宜居,且商業、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市政配套設施完善的區域。
父親去世,母親身體不好,自己學歷低,工資也低,生于1982年的樂山市民王先生提起自己能申請到廉租房既感激也有難言之隱。“家里原來的房子很破舊,又潮又濕,對母親的病也不好”,王先生說,幸好,他在2011年申請到了廉租房,有了像樣的住處。
“申請廉租房的不都是低保戶嗎,難道年輕人也吃低保?”申請到廉租房后,在公示階段,有人從他的身份證號上發現了他的年齡。對于爭議,王先生也表示理解,這么年輕就享受保障,確實讓人不解。
王先生說,他申請廉租房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居住廉租房也是暫時的,他打算早點買房。“我每天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多掙錢。除了給母親治病,還要存錢買房,把廉租房空出來讓給需要的人。”王先生充滿期待地說。
【鏈接】
“廉租房申請與年齡沒有必然關系。”樂山市中區住建局房產管理股股長葉莉萍介紹,不管是80后還是90后,只要符合條件即可。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地城市居民最低收入或低收入標準,也就是持有民政部門核發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資格認定證》的家庭,就能成為廉租房申請者。
成都,成溫路立交橋附近,一群身穿黃色工作服的工人在為地鐵修建忙碌著,鄭小峰是其中的一員。
鄭小峰老家在內江的一個村里,來成都打工已經4年了。“每天十幾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下班后也顧不上啥子居住條件,能睡覺就行。”鄭小峰說,“在成都這么多年,也想在這兒定居,但是沒辦法”。說起高房價,他無奈地搖頭。妻子在老家,還有一個娃娃,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的工資。
在城市定居一直是他的夢想。“我是農村戶口,保障房都規定了要城鎮戶口,我申請不到。”鄭小峰很是羨慕戶口在城市的同事,“我們工資都不高,但是他們可以申請保障房。”鄭小峰說。他希望十八大召開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實惠。
2012年7月,金堂縣有21戶農村家庭通過搖號順利分配到廉租房,成為四川省首批入住保障房的農村居民。這個案例,為鄭小峰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務工人員申請保障房進而落戶城市提供了借鑒。
【鏈接】
目前的保障房政策中,無論是廉租房、公租房、還是經濟適用房,均以戶籍為門檻,保障城市居民中低收入者,而將農民工排除在外。“建議將流動農民工納入保障房政策覆蓋范圍內。”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在“第二屆保障性住房發展高峰論壇”上這樣建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中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難點和重點在農民工身上。解決好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是我國在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時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
四川堅持把保障性安居工作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惠民行動。目前,全省12%城鎮居民已經住進保障性住房,高于全國10%的平均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間,全省共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含災后重建安居住房)、改造棚戶區共約195萬套(戶)。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由廉租住房為基礎,公共租賃房為主導,以經濟適用房和限價商品房為補充的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各類住房困難群眾均能享受到相應的保障和支持。
今后3年,我省計劃再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戶區約75萬套(戶),屆時總量將超過270萬套,可覆蓋全省20%以上的城鎮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