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應重點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在社會管理創新大格局中,應結合地區實際,全面把握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要求與目標,以改革的思想有針對性地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立足于法律監督的職能,在依法履行打擊、預防、監督、保護等職責中推進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可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采取以下具體的路徑:
一、執法辦案
執法辦案是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能,也是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途徑。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檢察機關必須推進執法辦案活動的改革,更加注重公正、高效與和諧,不斷創新社會管理的方式。一是要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首要責任,依法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嚴重侵害公民人身與財產等刑事犯罪。牢固樹立寬嚴相濟的執法理念,繼續貫徹檢調對接機制,并加強對刑事受害人的救助力度,同時,進一步擴大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二是要嚴肅查辦與預防職務犯罪,突出查辦涉及公共安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等關系民生領域的貪污賄賂、瀆職等犯罪行為,促進行政管理部門及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加強對職務犯罪分析、對策研究、預防建議和預防宣傳的工作,形成規范的預防工作機制。三是要注重解決社會管理創新重點要解決的問題,針對關系社會管理的突出問題適時開展專項法律監督,并開展專項行動,提高打擊的準確度,增強參與社會管理的針對性,如積極參加制假售假的專項行動以及關于食品安全的行動等等。逐步探索完善社會矯正進行法律監督的方式與措施,為社會提供一個安全運行的環境。
二、加強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銜接工作機制的建設
從應然的層面上看,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擁有監督行政機關執法的職權。但檢察機關應否對一般的(即不涉嫌犯罪的)行政執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是我國檢察制度和檢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敏感問題(即所謂一般監督權的問題)。雖然有一系列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文件確認了檢察機關分享執法信息的權力,檢察機關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和工作需要,但是在推行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1]但是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有效銜接,有利于檢察機關在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的同時,帶來監督方式的轉變,這也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定與健全銜接制度
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中規定:“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接受人民檢察院與監察機關依法實施的監督”。刑法已規定了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但構成要件很嚴格。僅這幾個規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完善刑事法律,對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標準、范圍和程序以及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拒不移交案件時的救濟措施,制定較高層次的規范,并在其中規定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的一般執法行為的案件實施監督的職能,明確管理銜接的具體方式、方法、工作程序。
(二)運用各種相關的監督方式與手段加強移送案件的監督力度
檢察機關應及時跟蹤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將法律規定的監督方式落到實處。在行政機關一般的執法案件中,尤其是更多涉及到公民個人利益的案件,相比較作為國家機關的行政機關來說,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處于弱勢地位,侵害其利益的現象更為普遍。在此情形下,檢察機關更應主動介入調查,監督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范圍
保障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執法活動的知情權,檢察機關能夠及時有效對違法的行政執法活動作出監督。同時要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行政執法機關對行政執法違法犯罪查處的聯系制度與聯席會議制度。對藥品、土地、城建、教育、食品等重點環節和專項工作進行立案監督,強化監督力度。通過上述檢察工作創新推動兩機關銜接工作地有效開展,可以促使行政執法監督體系的完善。
三、完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機制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檢察工作,檢察機關要始終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與“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檢察機關在應對未成年犯罪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二是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努力減少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起訴與監禁。三是加強對未成年犯的“人文監管”力度,給予犯罪的未成年人以人文關懷,并注重案后幫教與教育矯正工作。四是注重研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司法活動中的品格證據運用,可借鑒英美法系對品格證據的一系列規制,在我國建立品格證據制度,將其作為檢察機關處置未成年犯罪的重要依據與參考。
四、積極參與社區矯正體系建設
加強對社區矯正各執法環節的法律監督,首先是社區矯正中的交付執行環節。檢察機關應當對罪犯交付執行社區矯正的法律手續是否完備、合法進行監督,防止違法交付執行問題的出現。其次是社區矯正中執行措施的變更環節。針對執行機關在罪犯矯正期間違反法律及相關規定的行為進行監督,防止違法變更執行問題出現。再次是社區矯正中的執行終止環節。檢察機關應當對矯正對象矯正期滿解除刑罰措施,恢復政治權利這一環節進行監督,防止違規操作,超期執行刑罰的現象滋生,侵害矯正對象的合法權益。最后是對社區矯正執行機關進行監督。加大職務犯罪的查辦力度,注重對社區矯正工作中瀆職、貪污、賄賂等犯罪的打擊。
五、切實發揮檢察建議的功能
檢察建議是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過程中,結合執法辦案,向有關單位提出的一種法律建議,因而檢察建議具有法律監督的屬性。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檢察建議是一種民事檢察監督方式。檢察機關應立足本職工作,靈活運用檢察建議,使檢察建議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助力,充分發揮檢察建議在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中的警示、預防、督促、規范等作用。在執法辦案中發現社會管理漏洞和制度缺陷,及時向發案單位、相關職能部門提出健全管理體制的檢察建議,而不能以案辦案,要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在開展檢察建議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個案中反映的問題,更要注意類案中存在的多發性的問題,探索建立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注重研究社會管理中具有傾向性的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與建議,幫助相關機關與單位完善管理體制,將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同時,完善落實檢察建議的反饋、跟蹤回訪、定期評估等制度,不斷提高檢察建議的效果。針對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法律又無相關的規定,可向立法機關提出完善法律法規的檢察建議。
六、推進虛擬社會建設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傳輸信息最重要的載體,同時成為社會輿論散播的新的場所。建設與管理好網絡秩序成為檢察機關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一個重要的課題。網絡形成的嶄新的輿論場,容易導致簡單問題復雜化、局部問題全局化、個體問題群眾化等,如何管理好網絡秩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推動網絡立法,積極借鑒國外網絡犯罪立法的成果與經驗,及時提出建議,促進有關信息網絡法律法規的出臺,為打擊新興的網絡犯罪提供法律依據,更好保護公民在網絡上的合法利益。
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在新媒體網絡廣泛普及的時代,傳者與受眾者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專家稱數年后,有50%的新聞將來自論壇、博客、播客等,在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中,新媒體的速度與影響力不容小覷。所以檢察機關應時刻關注網絡上出現的輿情,對重大輿論倒向要實行分析并采取新聞發布會的方式對輿情進行引導,正確地輿論疏導。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及時向社會公眾提供檢察機關工作過程,在輿論導向上贏取主動,得到公眾的信任。健全涉檢網絡輿情監測應對機制,積極開展在線咨詢、訪談、網絡評論等多元對話交流,有效應對和正確引導輿情,發揮網絡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有效載體作用。
注釋:
[1]謝鵬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性質》,載《檢察日報》,201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