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鷹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俄羅斯的文學家果戈理的名字不算陌生。不少中老年人都看過他的《欽差大臣》,或戲劇、或電影。劇中的主人公赫列斯達可夫是個愛慕虛榮,喜歡吹牛撒謊的花花公子。他從首都來到外省的一小城,被這個小城的市長——一個在官場混了30余載的老手——錯當成了上級派來的欽差大臣。于是,一場溜須拍馬、營私舞弊,甚至慫恿女兒與之結親的“好戲”就開始了。《欽差大臣》一問世立即哄動俄國朝野,有人甚至把它稱為“一部最完備的‘官場病’的解剖學教程”。當然,劇院里觀眾們的陣陣哄堂大笑也驚動了上層貴族和官僚。老爺們的怒不可遏讓果戈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索性一走了之,跑到國外躲風去也。
我所以要把這部19世紀的俄羅斯喜劇翻騰出來,是因為眼下一臺堪稱中國版,而且是現實版的《欽差大臣》剛剛落幕。一個名叫趙錫永的騙子居然以“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的名頭和身份四處招搖過市,騙吃騙喝。這個自稱“副部級干部”的家伙,竟在長達3年的時間內大搖大擺地到幾個省視察、講話,又發指示又做報告,還堂而皇之地出席各種會議,當然也絕不會少了在宴請中的推杯換盞。據說,這個趙錫永既為地方經濟發展“出謀獻策”帶去了“寶貴的建設性創意”,又給各地“干部群眾”帶去了“鼓舞和信心”。嗚呼,如此高超的騙術,真比趙本山《賣拐》中的大忽悠,不知要高明了多少倍!面對著這樣一個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人們不禁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困惑、疑問和追問。
公眾最大疑問恐怕就是如今的騙子為何這么多?是的,只要我們打開電腦翻開報紙或觀看電視中的法治財經生活各個頻道,你幾乎天天會看到無奇不有的騙術和各色大騙小騙男騙女騙商騙官騙。一位經濟學家說得好,不完善不規范的市場經濟不但鼓勵人的競爭,而且也會慫恿欺騙。如果沒有市場倫理的有力約束和市場法治的強力介入,欺騙就會無孔不入。在利益的驅動下,傷天害理的丑行惡行都會像霧霾和雪崩一樣擴散開來,覆蓋大地。
那么,又是什么蒙住了那些地方官員的雙眼,致使騙子大行其道,而自己卻懵懵懂懂毫無覺察呢?筆者以為,令騙子得逞、官員糊涂的根本原因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某種心理頑疾,那就是崇官、敬官、畏官、媚官、求官的官本位心態。眼下,這種毛病由于某種制度的缺陷使權力的尋租行為仍然有著相當大的施展空間,所以這種本應減少的現象竟又在權錢交易的大環境中死灰復燃,而且愈演愈烈。見到京城來的“欽差”,誠惶誠恐唯恐不及,哪還敢動心思去辨真假。況且,這位“趙司長”還可能會帶來資金,甚至會帶來升遷的機會呢?看來,陳腐的官場文化才真真是“官騙”得以滋生的土壤,而中國的官本位思想和“媚權”文化傳統正是騙子可以行騙的最大的障眼法,是他們的護身符。
筆者突發奇想,如果上當受騙的省市能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也許媒體記者就會問,趙錫永帶的那個“團隊”,走一處吃一處玩一處拿一處,他們的活動經費是哪里來的?是接待單位的財政撥款嗎?也許有人還會帶點調侃味道地問,這位人模狗樣的騙子既會表演又會講演,是不是也算是個散落民間的特殊人才呢?如果讓他開個“點子公司”或者注冊一個什么民間的“智庫”類的機構,這家伙是不是就可以廢物利用,當上智力投資的大老板呢?
玩笑歸玩笑。筆者以為,善于思考的人們一定會想、會問,既然騙子趙錫永可以被稱作中國現實版的“欽差大臣”,那么,為什么沒有人把這類滑天下之大稽的騙子行徑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呢?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果戈理”又在哪里呢?我覺得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文藝家;另一種則是政治家。對前者來說,創作類似《欽差大臣》這種諷刺型劇本或電影文學腳本的素材,在今日中國可以說俯拾皆是。關鍵在于我們的文學家藝術家有沒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和視百姓疾苦、視社會正義為己任的藝術良心。
看看現在中國影視界的現狀吧,家庭鬧戲、荒唐的諜戰戲以及把古典名著打碎了拆散了稀釋后再重拍的古裝戲,比比皆是,可又有幾部具有現實意義的諷刺作品呢?爛片爛劇既省事、來錢快又無風險,文藝家們何樂不為?而對政治家來說,他們所擔心的則是,如果對創作類似《欽差大臣》這種諷刺劇加以鼓勵和扶持,將會冒不少風險,甚至要危及自己烏紗帽。盡管我們的政治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喚要培養一批學貫中西的大家,要創作出一批與中國地位相匹備的經典作品,但為什么“大家”“經典”卻總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呢?大概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某些政治家的頭腦中對諷刺性文學藝術總有一種本能性地遮掩式的防范意識。
其實,這種防范意識完全是杞人憂天。事實上,一個對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公民社會有著足夠認識的政治家必須懂得,強化市場倫理和消除權力腐敗,是逐步建立健康的市場經濟、擺脫原始積累型的利益沖動、匡正社會基本道德、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前提。而巴爾扎克式的、果戈理式的文學藝術諷刺作品,恰恰是強化市場倫理和消除權力腐敗的最通俗最便捷也最大眾化的教科書,是推動市場經濟走向規范與健康的正能量。
今天,盡管中國的經濟有了巨大的進步,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中國公眾的公民意識和中國公職人員的公仆意識仍然是一塊亟待開發和培育的未萌之地。如果我們以為只要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足了,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地走向和諧,一個從環境到人的心靈都變得美麗、文明的禮義之邦就會自然而然出現,那就錯了。事實證明,這只是幻想,是不諳世事的癡人說夢。一個社會必須鼓勵輿論的力量拿起精神的解剖刀,必須有許許多多像魯迅雜文和《欽差大臣》那種對“官場病”的“解剖學教程”的問世,善惡是非才會清晰、誠信欺詐才會分明。同樣,只有不斷揭露趙錫永這類“官騙”,官貴民賤的封建遺毒和唯上媚上的官場病才會逐漸消減,滋生腐敗的空氣和土壤才會得以凈化。具有健康秩序的市場經濟,具有公仆意識的服務型政府,只能在自身的刮骨療毒和清腐治亂中才會最終形成。
總之一句話,遮丑就是護丑。沒有對騙子的公開揭露和無情鞭笞,就無異于對誠信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