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魁
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各個城市都流傳著 “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老頭上食堂……”的民謠。所謂的 “高級點心高級糖”,指的是當時不得已而采取高價供應的糖果和糕點。作家韋君宜在 《思痛錄》中回憶: “我記得我去百貨大樓點心柜臺看過,替孩子們買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不是整的,只是一個角要兩元。拿回來孩子們一個人掰一塊,連說: ‘真好吃啊!真好吃啊!’還有一回,全家八口去東興樓飯館開齋,專揀便宜的菜要,其實不過是很普通的炒肉片之類,一餐就花了40多元。”當時,雖然我們不承認計劃經濟條件下存在通貨膨脹,但事實上通貨膨脹已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相當嚴重。
一
要分析計劃經濟條件下出現比較嚴重通貨膨脹的原因,我們應從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著眼。“大躍進”期間,“浮夸風”等現象嚴重,出現了不顧國力一哄而上的“頭腦發熱”現象。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迅速擴大,城市工礦企業招工人數大量增加,加上“大煉鋼鐵”運動中給各地的虧損補貼,導致鈔票發行量急劇增加。到1961年,由于農村開始對“一平二調”進行退賠,對許多無法退還原物的進行折價賠償,再加上適當提高了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鈔票發行量進一步增加。1958年和1959年每年增發10億元,1960年增發20億元。1960年12月底的貨幣流通量是95億元,到1961年3月15日,貨幣流通量達到114億元,兩個多月的時間即增發了19億元。
根據市場經濟規律,過量發放貨幣,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間,物資緊缺,糧食供應嚴重不足,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度日,由營養不良引發的浮腫病和干瘦病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非正常死亡。所以,過量發行的貨幣沖擊市場時,首當其沖的就是食品。
1961年1月25日,中央在《糖果、糕點供應座談會紀要》中也不得不承認:“首先是見到能吃的東西就盲目沖擊,其次是見到比較有點用處的可以貯存起來的東西也盲目沖擊,逼得憑證供應,平均分配的品種越來越多,逼得許多商品無法維持正常供應,市場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用受到很大威脅。現在憑證供應、平均分配的商品,北京市、上海市各占一半左右,許多城市工礦區占百分之七十,一部分工礦區幾乎全部如此。吃的東西,各地幾乎全部憑證供應、平均分配。”
由于當時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商品價格由國家統一規定,通貨膨脹無法表現在國家規定的牌價上,便集中表現在黑市價格上,集市貿易放開之后則集中表現在集市價格上。這樣就導致許多國營商店和合作社商店雖然仍按照國家牌價營業,卻無法敞開供應,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
顯然,如果這種局面長期持續下去,必然使人民幣信用受到質疑,對經濟建設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專門組織人員進行調查研究。
經過財政金融部門的調查,發現當時貨幣流通量的增加主要是在城市,雖然職工工資沒有增加,但由于就業人數增加了,工資總額就擴大了。“農村每人平均貨幣流通量不到4元,每戶不到20元,而城市每人平均20~25元,四口之家近100元。”人們手中鈔票多了,卻花不出去,持幣待購的現象十分嚴重。而造成持幣待購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掌握的商品有限,無法盡快回籠貨幣。新中國成立后,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每流通一元鈔票,大體需要八九元的商品,而1961年每流通一元鈔票,只能供應4.5~5元的商品。商品可供量與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差額巨大,商品供應嚴重不足,通貨膨脹事實上已經十分嚴重,各地職工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30%,個別地方也有下降40%~50%的。
二
掌握調查研究情況后,1961年1月24日至25日,主管財貿工作的陳云和李先念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了糖果、糕點供應座談會。會議對解決當時物資供應問題的兩種方法——“低價、平均分配”和“高價、敞開供應”進行了比較分析。
大家認為,采取“低價、平均分配”的辦法,回籠貨幣少,有限的商品投向市場,依然不能緩和人們持幣待購的緊張心理,多余的購買力還將繼續到處沖擊,各方面的商品供應仍將逼得很緊。群眾遇到走親戚、來朋友、辦喜事,將會繼續感到沒有回旋余地,感到生活上不方便。市場供應還是越逼越緊,越擠越死。而實行“高價、敞開供應”更有利于解決問題:既可以緩和人心,回籠一大批貨幣,把購買力盲目沖擊的車子剎住,逐漸改變市場上有錢買不到東西的狀況;也可以給一部分人增加熱量,增加營養;還能比較快地爭取到物資與購買力的平衡,從而有利于爭取市場的好轉。
會議考慮到,人民群眾生活已經比較困難,手中可支配貨幣不多,對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關系特別密切的商品漲價,不僅增加了群眾生活困難,而且也不能產生明顯效果。由于當時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只有少部分拿定息的資本家、高級民主人士,以及高級知識分子的收入水平較高,手中有大量剩余貨幣,回籠貨幣的重點對象是這樣的特殊群體。
針對上述特殊情況,座談會決定:“物資供應應當是兩條腿走路,要有低價商品、計劃供應、平均分配,這是主要方面;也要有高價商品、敞開供應、自由購買,這也是必要的形式。……在今年,原有的低價供應、平均分配的糖果、食糖、糕點、豬肉,應當繼續保持。但是供應定量堅決不增加,以便把增加的糖果、糕點、豬肉用高價、敞開供應的方式投入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保證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品的價格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供應高價商品,敲“富人”竹杠,實質上就是通過把黑市中實際存在的通貨膨脹拿到“白市”來,使“非法”漲價合法化,從而大量回籠貨幣。這種辦法一施行,即收到了明顯成效。從1961年2月起,全國有100多座城市先后開設了高價飯館。到1961年底,這些高價飯館營業額達到4億多元,上繳國家的高價利潤2.6億元,在改善市場供應狀況,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赤字)和回籠貨幣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1961年開設高價飯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1962年高價飯館的數量和營業范圍進一步擴大。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建議,全國各大中城市和主要工礦區,凡是有條件的,都應當開設高價飯館。已經開設的地方,應當根據需要和可能,適當增加一些網點。海參、魚翅、熊掌、火腿、冬菇、銀耳等高級副食品除了保證出口和招待外賓的需要以外,全部用于高價飯館。這些商品的供應價格,在當時零售價格的基礎上提高兩倍左右,加上合理的加工利潤對外供應。
三
1962年,除了高價食品,高價供應的商品范圍進一步擴大,貨幣回籠進一步加快。從當時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國務院財貿辦公室關于供應高價商品文件的頻率,可以看出中央的重視程度。196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關于提高內銷高級茶和中級茶價格的報告》;3月25日,批轉《關于銷售高價自行車的報告》;4月9日,批轉《關于提高鐘表銷售價格的報告》;4月9日,批轉《關于提高各種名酒、用糧食釀造的白酒啤酒的銷售價格的報告》。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的這些報告中,除了招待外賓需要和一些極為特殊的情況外,這些特殊商品均按照新定的高價進行供應。如上海牌17鉆半鋼防水大三針男表零售價格由60元上調為180元,上海產鉆石牌長三針懷表零售價格由23元上調為69元,北京京鐘牌長三針背鈴鬧鐘零售價格由15.8元上調為40元,貴州55度1斤瓶裝的茅臺酒零售價格由2.97元上調為16元,北京65度1斤裝的二鍋頭零售價格由1.52元上調為8元。
同時,經過1961年對“一平二調”的退賠和適當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許多農民手里也掌握了大量鈔票,這時,高價商品在穩定市場、回籠貨幣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出來。以銷售高價自行車為例,商業部在河北和廣東的少數地區進行了試點。河北省五個縣在19天的時間里,以每輛650元的價格銷售了4292輛。廣東省12個縣在20多天里,以每輛590元的價格銷售了741輛。由于試點地區集市貿易中舊自行車的價格很高,而商業部門的定價略低于集市價格,所以農民并不嫌貴。不少人為了購買自行車,大量出售農副產品,集市上農副產品的價格出現下降的趨勢。
在保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不漲價的情況下,敞開供應部分高價商品,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也是計劃經濟獨特歷史條件下,回籠貨幣的獨特辦法。
這種計劃經濟條件下特殊形態的通貨膨脹,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它一方面通過計劃經濟指令的杠桿,通過憑票(證)平均分配的辦法,使關系人民日常生活的商品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在較低的水平上保證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從而維護了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指令大幅度提高部分商品的價格(仍然是國家定價),加大了部分商品的急遽通貨膨脹程度,達到了回籠貨幣、控制大面積通貨膨脹的目的,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財政金融形勢大大好轉。到1963年,憑票(證)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少,敞開供應的商品越來越多,價格逐步下降。高價商品結束了它的使命,特殊形態的通貨膨脹也就宣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