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茵穎
(責編:彭納)
5月19日,國家旅游局首次發布《中國國民休閑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國民工作日空閑時間僅3 小時,占全天的13.15%,遠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8 個國家23.9%的平均值。調查顯示,中國國民旅游休閑的愿望還不夠強烈。
《中國國民休閑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要落實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還任重道遠。眾所周知,只有人們有了“閑情逸致”并且剛好“囊中充裕”,“休閑”才成為可能。換言之,閑情和閑錢,應該是國民休閑的充要條件。“國民休閑”要想名副其實,就必須拿出制度誠意,切實解決好這兩個問題。
休閑,首當其沖的還是錢的問題,如何從制度上解決好貧富懸殊的問題,如何真正落實好收入倍增計劃,是推動國民休閑首先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如果國民收入這個制約因素不能有效解決,勞動者的收入僅能滿足簡單的溫飽,那么,旅游休閑對于囊中羞澀的國人而言,就只是一種傳說。
想休閑,光有錢顯然不行,還得有“閑”。關于有閑,《勞動法》《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等多部法律法規早有規定,但是缺乏強制性落實制度的頂層設計,勞動者的帶薪年休假權利仍然停留在紙上。因此,只有以剛性的制度,讓帶薪休假制度從紙面走向現實,保障所有群體都能安心休假,不用擔心老板“秋后算賬”,才是各項休閑規劃的重要價值回歸。
亞里士多德曾說,勞動的終級目的是休閑。要順利推進國民休閑,達到“休閑社會”的目標,政府和社會要做的事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