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堅
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縱觀中國古代的廉政文化,它對歷代執政者的操守要求與為政規則可歸納為五個方面:即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恥而守氣節、崇節儉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報國。除卻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當代仍有引人深省之處,值得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在為官做人、干事創業中予以借鑒。下面簡述六個方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一詞最早在《易經》中出現。后又被儒家學派不斷演繹和完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追求為人、從政之道的核心境界。作為最高統治者,應當“慎之于選任之日,獎之以君子之道”;作為各級官吏,應當“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古人推崇君子之風,道德精神的完善、自我修養的臻美總是放在首位。這種對君子之風的刻意追尋,上不同于君王,下不同于百姓,外不同于清流,內不同于庸貪,為古代官僚階層制造了獨特的集體共識和文化內存。
1、君子之風在于義。如,《論語》所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墨子》所倡“貧則見廉,富則見義”,將義與利的取舍上升到人格的終極高度,注重“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從而使好官、清官的出現具備了共同的道德規范與價值方向。三國的關羽被后人尊稱為“義帝”,實際上是人們將為臣之忠義,為官之公義,為友之道義,為人之大義集于關羽一身,完成了古代“義德”的完美塑造。
2、君子之風在于誠。對外,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宣揚以“大德滅小怨,道也”的坦蕩磊落。而在自我修養上,要“修辭立誠”,告誡人們要以誠實為立身之本。如,孔子所言“信則人任焉”,孟子所言“思誠者,人之道也”,墨子所言“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所言“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3、君子之風在于善。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官吏應當講求培養善心善意,善義善德。如,南宋趙鼎所言“吏不善,政雖善不行”,南宋胡宏所言“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無位”。
4、君子之風在于潔。所謂“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講求仁者無敵,自生廉潔,涵養清廉。
“窮”這個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方面說的是物質匱乏,另一方面說的是地位低微。而作為從政者,應當始終經受住這兩方面的考驗,保持志趣的高遠、志向的遠大,而不至于墜入追求財富、攀附權勢的深淵。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首要的是“耐得住”。為官者要能耐得住家徒四壁、人微言卑,做到“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要有“任他水盡山窮處,牢抱冰心耐風寒”的氣節。明代有個“菜知縣”胡壽安,種蔬菜以供日用,睡的是紙帳子,有《題紙帳》一詩激勵自己:“紫絲步障最奢華,臥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亦正如王爾烈回答嘉慶皇帝的:“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二要“守得住”。為官要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要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寧靜自持,善始善終,如明代劉應麒告老返鄉時所表白的:“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圖留幕府,不將山水帶還鄉”。三要“頂得住”地位、待遇的變化。“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正如管仲所說:“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要在“欲熾則身亡”、“多藏必厚亡”中驚醒。任何時候都應“安貧樂道”,寧可清貧,不愿濁富,所謂不為身所累,且從心所安。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是包拯以廉政明志的一首詩。包拯是中國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此詩表達了他對清白做官的執著追求,首要的就是要知恥,即以不廉為恥;要責己,即對自己在為政廉潔上要達到近乎苛刻的地步。知恥責己,為的無非是清白二字,為的是做官的底線和起點。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講過:“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因此,知恥,還是安身立命的保證。古代信奉廉恥觀的官吏,他們總能守身如玉地砥礪品行,換得一身坦然,也贏得時時超然,從而登及“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的人格高地。
從道德領域而言,忠,實際上是一種責任意識,包括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政治責任等。忠誠是古代官吏必須奉行的最高政治標準。他們在恪守對一姓之天下忠誠的同時,也將忠誠的品質泛化到對民族、對事業甚至對家庭的忠誠上來。這種忠誠在“食君祿”的階級社會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吏德”。所謂“大忠無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無形,可以侵潤萬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種忠誠的后面包含著正氣與大氣,有一種心憂天下的深厚情感與公道氣派。尤其是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事業的忠誠要求,還必須通過“愛民”的舉措,內化在“重民生”的途徑上,從而實現了他們“忠誠愛民”的統一。即所謂立君為民、政在養民、以政裕民。也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歷代賢良耿忠的官吏總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寬政惠民、濟世為民上有所功績,以實現忠誠愛民的清正追求。他們還能認識到“一錢也是里民脂”、“取則傷廉”的樸素道理。很多清官一方面能努力為民辦實事,一方面還能在分內減輕對百姓的壓榨和取用,呼吁最高統治者體察民眾疾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社會的矛盾與對立,間接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中國歷來有重禮義、講情義的傳統。但在“吏德”的視野內,賦予政治操守的禮與義更多的應該是知是非、明善惡的外在表現與行為規范。所謂“義以與交,廉以與處”,因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吏之間人際交往應看重的是志同道合、心氣相通,而并非來往之勤密,禮數之濃膩。所謂人際交往的清雅,清即指清白,不欺暗室,不結私黨;雅即指淡雅,禮奢寧儉,文質彬彬。如,西漢揚雄在《法言·修身》所云,“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北宋林逋《省心錄》所云,“處內以睦,處外以義,檢身以正,交際以誠”。《史記》所記載的申屠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宋史》說到的杜范,“同心為國,豈容以私而害公”,堪為這方面要求的典范。
“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廉與勤,是歷朝歷代的為官之本,蒞官之要。“不勤無以成事,不廉無以立身”,首先,廉政與勤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廉政可以立身,勤政可以安民;不廉政容易壞事,不勤政則無以成事。勤政是實現廉政的最可靠基礎,廉政又是通向勤政最重要的保證。“功在勤政,威在律己”。其次,廉政突出的是操守,勤政突出的是擔當。勤廉雙為,才能很好地實現政績和自身價值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勤政廉政與堅守清苦又是緊密相連的。猶如清代唐甄說的:“有為吏而廉者,出無輿,食無肉,衣無裘。”這種清苦還來自于對物力的珍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種清苦亦來自于對節儉的推崇,如司馬光所言:“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唯有守住這份清苦,勤政廉政才有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