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旭光
城市管理法治化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
文/劉旭光
城市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繁華和生活的便捷,還有歷史沉淀的韻味。“兩千年歷史看西安,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一百年歷史看上海”。我們漫步西安,可能不會記住裝修華麗的酒店,但一定會記住古城墻、大雁塔、華清池和壯麗恢弘的兵馬俑;我們去北京,也許會被鳥巢、水立方吸引,但絕不會錯過故宮、天安門和已成歷史的圓明園;我們來到上海,看見外灘、南京路和浦東的摩天大樓,但留在記憶深處的一定還有豫園、城隍廟和黃浦江畔的萬國建筑群。
城市文化遺產凝聚深厚內涵,是城市文明的紀念碑。不同的城市各具特色,它賦予了城市難得的文化價值,又深深影響了城市的精神。城市需要發展和進步,城市也有自己的生命歷程。在發展演變中,作為城市生命根基的文化遺產同現代化發展之間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突。每座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大都經歷過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規劃拆遷。我們切實感受到,留存的歷史越來越少,城市觀感模糊。走到一個新城市,很難發覺與其他城市的區別,四處都是現代化高樓,僅此而已。在城市管理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城市文化遺產保護?
同濟大學法學院蔣曉偉教授認為,在城市管理中必須把握的核心問題是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即在城市發展、管理、建設過程中,在運用綜合手段時,必須有城市管理的基本方略,必須與國家治國方略相吻合。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主要強調政府要以法治精神確定的原則、規則、模式和手段來主導城市的各種活動。因此在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就要對文化遺產保護格外注意,將其納入法治管理中。一座城市的發展不應以破壞城市文化為必要代價,現代化城市也需要文化遺產。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保護建筑由文物保護單位和優秀歷史建筑構成,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已由政府規章(1992年《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保護管理辦法》)上升為地方法規(2002年《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城市需要法治化管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精神的傳承特別需要以恰當的方式被國民關注和分享。只有人人參與,對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才真正落實,畢竟物質載體的保護只是手段,共同參與的意識才是城市文化的本質。如此,我們的城市不單發展有序,且別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