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宿遷啟示
□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創新改革,使宿遷從昔日的窮鄉僻壤,崛起成蘇北重鎮。宿遷成為新時期改革的朝圣地,吸引各地主政者前來考察、學習,欠發達地區在這里尋找改革創新、跨越發展的啟示。
3月18日-19日,本刊記者陪同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呂日周一行在宿遷考察。曾經多次到宿遷考察過的呂日周,對宿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慨萬千,他贊嘆宿遷真是十年大變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生態環境優美宜居。
宿遷市被投資商評價為“生態環境好,幸福指數高;創業環境好,信心指數高;政治環境好,健康指數高;治安環境好,安全指數高”。宿遷改革不僅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內力,還廣泛地借助了外力,實現了撐桿跳躍。
精神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一個沒有精神支撐的人是可悲的,一個沒有精神之柱的城市是沒有希望的。宿遷在建市不久,就提出了“團結奮進,敢試敢闖,務實苦干,自立自強”十六字的“宿遷精神”。正是在這一精神的正確指引下和有力鼓舞下,建市僅16年的宿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宿遷五任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帶領廣大干群一以貫之地大力弘揚宿遷精神,積極培育“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宿遷氣質,弘揚這種不甘落后、永不服輸的勁頭,走出了一條具有宿遷特色的銳意改革、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新模式。
宿遷市文聯主席王清平說:“宿遷人身上有著不屈不撓、自立自強的精神,有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也有著誠實守信與人交往的原則。這就是在西楚文化影響下,當下宿遷人共有的精神面貌。不僅普通市民如此,建市以來的歷屆領導班子也是秉承著這一精神理念來執政。”
城市精神影響著執政者,執政者反過來會把這種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江蘇省經濟學會會長顧介康從宿遷的創業實踐中,總結出了“宿遷八氣”,就是要有“承認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氣;“自尊自信,爭先進位”的豪氣;“敢試敢闖,敢冒風險”的勇氣;“審時度勢,善謀良策”的靈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銳氣;“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的靜氣;“凝心聚力,團結拼搏”的士氣;“求真務實,和諧穩定”的風氣。
歷屆主政者也給宿遷人灌輸了一個思想:“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發展才是硬道理。”用宿遷市第二任市委書記仇和的話說:“拳擊海綿,不作反彈,閉口務實,埋頭干事。”
改革是宿遷的傳統,改革是宿遷的旗幟,改革創新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宿遷干部群眾的血液當中,成為宿遷人民的生命“基因”。
本刊記者調研采訪后,總結了宿遷模式形成的因素:超前綜合改革,這是宿遷模式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膽創新思想,這是宿遷模式取得成功的動力;苦干發展經濟,這是宿遷模式取得成功的保證;不拘一格用人,這是宿遷模式取得成功的支撐;班子團結,改革創新的思想薪火傳承,這也是宿遷模式成功的關鍵。
備受爭議的“宿遷教改”,成為教育投入多元化,促進公辦和民辦、普教和職教共同發展的典范;而備受關注的“宿遷醫改”,因遵循“管辦分離、醫衛分開、醫防分設”的原則,極大地解決了宿遷人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了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這些改革措施,啟示欠發達地區,在投資主體單一和財力不足的情況下,發揮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依然能辦好社會事業。
“宿遷幫辦”這是前往宿遷學習考察者感悟最深的干部服務理念,這一干部上門服務企業的理念讓干部真正轉變了工作作風,已經成為宿遷市招商引資的品牌優勢。宿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千名干部幫千企”活動,做到“白天當幫辦、有活晚上干”、“客商不在幫辦在、客商有事幫辦上”,企業家只需管好自己圍墻內的事,其它事情都由“幫辦”負責。
如今,又創造出“365工作效率”。“3最”,就是開發區審批程序最少、辦理速度最快、收費標準最低;“6全”,就是為在宿遷投資的每一位客商提供全身心幫辦、全過程跟進、全天候服務、全方位配合、全覆蓋保障、全社會支持的“六全”服務;“5心”,就是緊緊圍繞讓客商在宿遷投資放心、發展安心、干事順心、創業開心、生活舒心。出臺了駐廠幫辦、檢查申報、掛牌保護、服務評議等一系列親商、安商措施,努力保證所有來宿客商——政策無風險、投資無障礙、經營無三亂、創業無干擾、生活無煩憂。宿遷人的招商引資理念和服務客商精神啟示欠發達地區:精塑投資軟環境是招商引資工作成功的關鍵。
新一屆宿遷市委在全市范圍旗幟鮮明地“倡導四種作風、反對四類行為”,即倡導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作風,反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行為;倡導立說立行、雷厲風行的作風,反對懶散松懈、推諉拖沓的行為;倡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作風,反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行為;倡導心系群眾、真心為民的作風,反對孤芳自賞、脫離群眾的行為。形成了重實干、不作秀,降虛火、不浮躁,敢作為、勇擔當的良好風氣,以優良的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宿遷干部的工作風尚啟示考察者:干部的動力就在于不斷地從學習中尋標、對標、達標、奪標,提升能力和水平。
宿遷已逐步擺脫“汗水經濟”的發展老路,未來主攻“智慧經濟”的產業方向。這一產業定位啟示我們:籌劃未來經濟結構轉型在朝陽產業還是拘泥于夕陽產業,決定著地方發展的思路和出路。
總之,宿遷人的改革進取精神啟示我們:勇于突破思想的禁錮是一切行動的先導。
改革創新是當今社會的時代潮流,也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并明確指出,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年輕的宿遷是中國精神的踐行者,宿遷精神已經融入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