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咸陽“廉政灶”八年成效
□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編者按
2013年伊始,中央相繼出臺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切實規定了黨政干部工作、生活的行為標準,使求真務實的作風得以發揚,使廉潔效率得以增進。
“廉政灶”作為咸陽地區最早出現的規范鄉鎮公務接待、遏制鋪張浪費、公款大吃大喝之風的廉政實踐,經過八年的深入推進,已經成為黨政機關廉政建設的一座標桿。
提起“廉政灶”,咸陽市紀委黨風廉政監察室主任池劍鋒坦言:“建設‘廉政灶’,一方面是為了在基層落實‘改進工作作風,厲行勤儉節約’的號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窮,這是建設‘廉政灶’的主要動因。”
池劍鋒介紹,旬邑縣是咸陽市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縣,位于咸陽北部。北邊這五縣,俗稱“北五縣”,在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交界處,是大山區,靠天吃飯。因自然環境惡劣,被俗稱為“渭北旱原”,簡而言之就是“窮”。要改變這種“窮”,就先得從干部的工作作風開始抓起,讓每位基層干部都能勤儉持家。從2000年開始,在咸陽市委、市政府的號召下,旬邑、永壽等縣就陸續出現了“廉政灶”,當時還沒有“廉政灶”這一說法。
“2000年,北邊幾個縣財政收入少。當時干部向農民收特產稅,各種稅讓農民不堪重負。干部的形象也不好。為了讓窮地方能盡快富起來,就得先從改變干部工作作風抓起,這樣各地就主動開了一個灶。”咸陽市紀委黨風廉政監察室副主任羅三友談到。
這樣就出現了“廉政灶”的雛形:把鄉鎮機關食堂辦成鄉鎮公務接待的“灶”。
從2006年開始,把鄉鎮機關食堂辦成鄉鎮公務接待的“灶”才稱為“廉政灶”,咸陽市也先后在旬邑、永壽、彬縣建立鄉鎮“廉政灶”的試點。
“廉政灶”就這樣在咸陽市發展起來。到2010年,在陜西省和咸陽市紀委的共同推動下,“廉政灶”在咸陽市遍地開花,咸陽市的13個縣(區、市)的182個鄉鎮,已經建起176個“廉政灶”。“廉政灶”的設立,規范了鄉鎮公務接待,實現了村、組“零接待”,遏制了鋪張浪費之風,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使干部作風得到較大轉變。應該說,咸陽市在鄉鎮設立“廉政灶”這一創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效果十分明顯、群眾大力擁護。
永壽縣監察局副局長祁文博曾經對永壽縣各鄉鎮的接待費進行過審計。在2002年以前,13個鄉鎮用于接待的花費每年都在20萬-30萬元。對于一個資源貧瘠縣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負擔。從2002年起,廉政灶開始在部分鄉鎮推行。那時,廉政灶和飯店接待同時存在。祁文博說:“在最初實施的這一年,每個鄉鎮平均下來一年能節省3萬多元。”
據旬邑縣紀委書記楊孟珠介紹,2006年推行“廉政灶”之前,一些鄉鎮在公務接待中講排場、比闊氣、大吃大喝;個別干部以接待上級領導為名,假公濟私、“搭車”消費,或變相貪污、中飽私囊。個別鄉鎮長期打白條吃喝,逼得一些餐館老板集體上訪討債。2005年,全縣鄉鎮接待費平均達3.6萬元,最高的達8萬元,全縣14個鄉鎮招待費用達50.5萬元,實行“廉政灶”制度后,到2012年,全縣鄉鎮招待費用總額降到12.6萬元,同比下降75%。
池劍鋒介紹,咸陽市從2010年以來,累計節約382萬元,招待費平均下降26%。2012年全市鄉鎮節約接待經費則為100多萬元。
如今,陜西各鄉鎮已普遍建立“廉政灶”制度,接待費用平均下降40%。
為規范“廉政灶”管理,陜西省提出四條“硬性規定”:上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鄉鎮檢查指導工作,一律在鄉鎮機關食堂就餐,嚴禁在營業性餐館進行公務接待;嚴格控制用餐標準,每人每餐控制在10元至30元之內,就地取材,嚴禁宰殺家畜、上煙飲酒;嚴格限制陪餐人數,與前來調研、檢查或考察等工作無關的人員不得陪餐;縣、鄉兩級財政部門一律不得報銷鄉鎮機關在營業性餐館消費產生的發票,違者追究責任。
在日常管理上,陜西省要求各地加強“廉政灶”內部管理,建立長效機制。各鄉鎮普遍建立了接待審批、接待登記等制度,物資采購及出入庫一律登記造冊,接待費用核報時須有經辦人和批準人簽字,接待開支列入財務公開范圍逐月公開。
如何讓這一制度真正具備可操作性?陜西省提出了“三統一”原則,即統一資金投入,統一硬件配置,統一人員配備。在各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鄉鎮“廉政灶”基本上都配備了電冰柜、消毒柜、高壓鍋等設備以及專職炊事員。對此,不少干部感慨:“在‘廉政灶’吃飯,不但實惠,而且衛生、可口。”
在陜西省紀委、監察廳的強力推動下,陜西各市、縣黨委、政府把“廉政灶”建設和管理情況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范圍。各級財政部門對“廉政灶”建設資金是否撥付到位、鄉鎮公務接待費用核銷是否合規等開展經常性檢查。各級審計部門對年度“廉政灶”費用支出情況進行審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全面檢查“廉政灶”制度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廉政灶”制度落實。
發端于財政拮據的 “廉政灶”,正是堅持勤儉節約、規范公務接待、遏制大吃大喝的積極探索,在鄉鎮政府錢袋漸鼓的今天是否還會堅持下去?池劍鋒表示,在鄉鎮機關,即便現在財政收入增加了,“廉政灶”也一定會堅持下去。但“廉政灶”在縣級機關的推廣,卻面臨著一個難題。2012年,咸陽市著手在縣級機關調研推廣“廉政灶”的可行性。結果發現,大部分縣級機關干部職工的家就在縣城,午飯回家吃,機關里就沒有食堂。“當時覺得在縣級機關推廣的條件不成熟,因為重新投入新建灶臺的成本太高。”
十八大的黨政新風,成為“廉政灶”在咸陽市縣級機關推廣的新動力。擁有職工食堂的縣級機關,成為“廉政灶”普及的對象。沒有職工食堂的單位,則不會搞“一刀切”。
“廉政灶”是否還會向上走進地市級機關的食堂?對此,池劍鋒認為,“廉政灶”只是一種形式,并不是杜絕公款吃喝的“萬能藥”。“關于公務接待,國家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如果都落實了,‘廉政灶’還有必要進入地市甚至省級機關的食堂嗎? ”
記者感言
我們需要“廉政灶”,但更需要“廉政罩”。“廉政罩”是一個系統工程,治理餐桌用“廉政灶”、治理公車用“廉政車”、治理會議開“廉政會”、治理工程項目需要“廉政項目”……具體說,就是把“廉政灶”的做法推廣出去、擴大范圍,在政黨建設的每一環節、每一部位,找到一個類似“廉政灶”的載體,使我們黨所有可能產生“病變”的器官或部位,在未發生“病變”前就得到護理和加強;使黨的每名成員在未受“腐蝕”前就及時收到提醒、受到警戒,真正從源頭上堵住腐敗產生的根源、挖除滋生腐敗的土壤,把我們的黨建強、建壯,建得“刀槍不入”、“無隙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