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快速,基礎設施的增加必然造成地下管線急劇增加,作為配套的窨井設施也不斷增多。由于管理窨井設施的部門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互相推諉等現象,致使道路窨井蓋缺損后得不到及時修復,“馬路陷阱”傷人事件在我國時有發生。
一個中型城市平均擁有窨井30多萬個,而對于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能就會有上百萬個窨井。窨井按功能分為11類,分屬18個產權單位和管理部門,其中包括各公用事業單位管理的水、電、熱、通訊、有線電視、排水、化糞,市政部門的生活管線和雨水口。分辨窨井的責任方,不光要看是什么井,還要看是井的“哪個部分”。
不同的井有不同的歸口,雨水井歸市政管,污水井歸排水公司管;道路建設的時候,窨井由建委牽頭管;建設完成以后移交業主單位,所以窨井的使用,原則上是由業主單位管理,誰的窨井誰負責;出現窨井蓋丟失,誰的窨井蓋誰負責補上;窨井的設計和新材料的應用歸建委管;至于市政部門,對于其他各個業主單位的窨井,“只能起到監督、協調作用”。
如果窨井已經通過驗收,只要是明確了所屬單位,并且經認定產權歸該單位所有,且是獨立的法人,那么對窨井造成的一切后果就應由該單位承擔相應責任。此外,假如單位所屬是分支機構,責任則由其上級主管單位來承擔。
如果是城市交通道路上的窨井,無法確定窨井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將有關的行政單位作為被告,由法院判定承擔責任主體。
目前,我國關于窨井的管理還是比較混亂,仍存在大量的無主井,無法確定窨井的所有人和管理人。因此,政府必須重視窨井管理問題,可以推行窨井“身份證”制度,明確窨井設施的主管部門、日常監管機構,界定各種窨井設施的管理責任單位,規定巡查頻率和修復時間等,減少單位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以杜絕窨井傷人事故的發生,并且即使發生事故也可迅速鎖定維護管理責任主體。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本欄目由上海教育電視臺“幫女郎”節目、上海觀庭觀盛律師事務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