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點評
上述三個案例的嫌疑人均構成了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該罪名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行為。這個罪名和受賄罪的主要區別就是犯罪主體的不同,該罪名的犯罪主體主要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范圍比較廣,而受賄罪的主體嚴格限定于國家工作人員。檢察官認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和受賄罪一樣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嚴重妨害了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檢察官在辦案時發現,難以抵擋住誘惑是造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的直接原因。第一個案件中,外貿部門主管在一開始時有所猶豫,但因為意志不堅定,多次金錢誘惑下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現實生活中,不少企業人員存在著僥幸心理,有人認為拿回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有人以為數額較少就不會被察覺。他們一次次僥幸地拿著“好處費”,殊不知人的貪念是難以填補的巨洞,不知不覺中陷得越深就難以自拔,當達到刑法規定的犯罪標準,就會觸犯刑律,一旦東窗事發,將悔之晚矣。
另外,分析幾個案例不難發現,企業內部的管理漏洞及監管機制的缺失也是導致企業人員受賄的一大誘因。第二個案例中,梁維作為區域代表處的“一把手”,擁有很大的話語權。由于老板的信任,他所能決定的管理范疇越來越廣,客戶管理、安全監督、整體運營、業務外包等各個方面都有涉及,而由于企業缺乏對梁維的監督等機制,使他在索要“小費”的道路上無所顧忌,最終彌足深陷。其它兩個案件也如此。擁有絕對權力而缺乏有效監督的企業部門負責人或經理,更容易利用職務之便被誘惑迷亂雙眼。
檢察官建議,企業應不斷完善內部培訓和管理機制。一方面,加強對內部員工的法制宣傳和培訓工作,增強員工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需要對內部的管理機制及時作出調整,不斷完善。有必要將工作流程透明化,規范企業采購、財務、管理等人員的工作程序,通過定期的考核、對賬等方式進行有效監督,將企業人員受賄行為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