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長與道短
編者按: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出現了若干在此前的黨代會或中央全會文件中幾乎沒有出現過的新詞匯,有的新穎,有的生僻,卻無一不是與過去幾年中最熱門的話題結合在一起。這些有動向價值的代表性詞匯背后,其實大有講究。
釋義:許多國家都有國家公園體制。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將使得國家公園納入到政府財政全額撥款范圍,而不再成為地方政府依托門票經濟的經營性工具。國家作為國家公園的主體,將對國家公園的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進行更高層面的綜合考量。對民眾的一個福音或許是,國家公園體制實施后,這些國家公園的門票價格得到有效控制。
原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決定》第52條)
釋義:傳媒業改革的一個新提法。傳媒業引入特殊管理權,意味著:官方不再謀求超過50%的絕對控股,來作為控制傳媒的唯一方式;特殊管理權“一票否決”使得任何情況下控制權都掌握在官方。中宣部改革辦官員在談話中亦稱,過去十年,強調的是產業從事業中分離出來的,現在,“必須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聯系起來”。
原文: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決定》第39條)
釋義:醫師多點執業,被視為是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醫師可以同時在多個醫療機構出診,能有效激活更多的醫療資源。但有識者指出,醫師多點執業能否實現關鍵在于醫生能否“自由執業”,作為專業人員醫生應該有權利成為脫離單位的自由職業者。如果醫生能夠真正實現自由執業,多點執業自然水到渠成。
原文: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決定》第46條))
釋義:企業有資產負債表,政府要不要有?《決定》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就是要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表格中看看到底有多少“家底”,有多少資產,有多少債務。編制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是國際通例,在西方國家還有因為資不抵債而破產的政府。
原文: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決定》14條)
釋義:社會到底要形成怎樣的分配格局,以往的中共中央文件中鮮有明確說明。是此,高層明確合理的分配格局就是“橄欖型”。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被學界廣泛認為是比較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通俗地說,就是中產階層占社會的主體。這一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大量中低收入者能否躋身中產階層的行列,這很大程度上將由未來幾年的社會改革決定。
原文: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決定》第44條)
釋義: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是政府的財務報表,除前面提到的資產負債表外,還有收入費用表、現金流量表等。這一制度現在的一大懸念是,將來這些報告將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公開。報表一旦公開,不僅提升政府財政透明度,也將有利于民間對政府財政進行監督。
原文: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決定》第17條)
釋義:負面清單是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列明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產業。在負面清單之外的所有領域和行業,任何企業,無論其所有制情況,是內資還是外資,都享有進入前的國民待遇。過去規定哪些行業企業可以進入,現在明確除了“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各種主體均平等進入,是投資管理模式的重大變化。
原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決定》第9條)
釋義:變審批制為注冊制,是成熟市場的普遍經驗。美國資本市場正是注冊制的典型代表,在這種體制下,只要符合主管部門的監管要求和交易所的上市條件,企業就可以在交易所注冊,這將降低企業上市門檻。對公司上市過程的把關,也將從證監會轉移到交易所。監管層的監管重心也將從一級市場轉向二級市場。
原文: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決定》第12條)
釋義:目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均實行終身制,沒有退休制度,也沒有退出機制。院士頭銜不僅是個人榮譽,也和其享受的各種待遇掛鉤,變成變相的特權,院士平均年齡也偏大,一定程度上變成“敬老院”。而院士退休和退出機制實施后,院士中中青年比例將提高,有助于院士職銜回歸其學術本色。
原文: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決定》第13條)
釋義: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門到底有哪些權力,往往沒有明文規定,造成兩方面問題:一是政府權力無遠弗屆,難以得到限制;二是政府部門對各種指責相互推諉,影響辦事成效。實行權力清單制度,政府行使權力被限制在清單范圍內,政府工作部門之間的責權也更加明確。但這一制度要落到實處,還需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原文: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決定》第35條)
釋義:是指官員在任期間住在國家為其提供的住房。目前,中國僅有駐外大使實行官邸制,官員普遍實行住房分配居住,這種分配的住房事實上成為官員私產,離任后本人和家人還可繼續居住,曾在多地任職的官員往往在多地都占有住房。實行官邸制,官員的住房特權被相當程度觸動。可以預見,這項改革將受到相當的阻力,因而《決定》的表述也有保留,“探索實行官邸制”有其信號意義。
原文:探索實行官邸制。(《決定》第37條)
釋義:這是《決定》關于創新社會管理部分最讓人好奇的一項新制度。當司法救濟途徑已經窮盡,信訪往往成為一些當事人的最后選擇,纏訪現象持續存在。信訪制度被很多當事人寄予較高期望,形成“信訪不信法”的預期。這一制度的出臺,旨在改變現狀。但這種終結制度具體形式如何,以行政機制、司法機制或是人大的機制來終結涉法涉訴信訪,外界尚不得而知。這一制度的成效,也只能留待時間檢驗。
原文: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決定》第4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