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縣“一窩蜂”行賄縣委書記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縣前縣委書記任增祿的貪污腐敗引發一場政界地震,同案牽涉129名同僚和下屬,幾乎完整覆蓋了該縣縣委、縣政府各部門以及各鄉鎮政府機關,涉案金額超過千萬元,交織出一張觸目驚心的腐敗網絡。
華亭縣,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交界處,是平涼市經濟最發達的縣城。倚賴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華亭的煤炭存儲量居于全省之冠,素有“煤都瓷鎮”之稱,是甘肅省內唯一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縣份。
2009年7月,任增祿擔任華亭縣委書記。
1982年7月,任增祿作為高考恢復后的首批大學生,自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莊浪縣農技中心。這一專業對口的大學生身份,在上世紀80年代的小縣城非常惹眼,這使得任增祿在八年時間內成為莊浪縣農牧局副局長。之后他又用三年時間,當上了莊浪縣的農委主任。
1995年,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抓緊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通知》。為了充實領導干部梯隊的戰略部署,這次通知不僅強調了年輕干部的科學文化素養,還要求“是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也明確要求在縣級黨政領導班子中,35歲左右的干部應有一定數量。乘著這一提干“東風”,任增祿在1997年升任莊浪縣副縣長。
在任增祿的履歷表中,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意味著他已經不再只是一名農口上的普通官員,而是在37歲進入了一個綜合性的領導崗位。這樣的直接晉升在基層并不多見,按照縣級官場升遷的一般路徑,從副局長到副縣長,中間往往要經過一次鄉鎮一把手的鍛煉。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任增祿的仕途一片舒坦:2003年,他調任平涼市農牧局副局長、市農科所黨委書記、所長。2005年,中央開始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當年12月,任增祿來到華亭,出任中共華亭縣委副書記、代縣長。2009年7月,任增祿升為華亭縣委書記,39歲的任增祿成為中國1600余位縣委書記之一。2011年11月19日選舉任增祿為平涼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一個小小縣域,共有129名官員向縣委書記行賄,為什么涉及那么多官員?他們的訴求是什么?他們有著怎樣的身份?行賄之后他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回報?
根據任增祿案司法材料,129名涉事官員的行賄目的主要分為:為其工作提供便利、為其職務調整提供幫助、為其職務升遷提供幫助、推薦副縣級后備干部、將其親戚安排到華亭縣城工作、提供招商引資關照這六大類。
在上述六大類中,最多系當事人希望任增祿能為其職務升遷提供幫助,共有60人次,占總體近三分之一;其次系當事人希望任增祿能為其職務調整提供幫助,共有44人次,占到總體近五分之一;接下來依次——為其工作提供便利、提供招商引資關照、推薦副縣級后備干部,以及將其親戚安排到華亭縣城工作。
根據司法材料和公開資料,這些通過行賄訴求職位變動調整的干部,最后都實現了個人目的,在行賄時間段里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調職與提拔。
以華亭縣硯峽鄉原黨委書記朱維忠為例,2006年春節前至2010年春節前,其向任增祿前后行賄11萬元——與此相對應,在此期間,他的職務也經歷了自華亭縣交通局局長(2008年)至硯峽鄉黨委委員、書記(2009年8月)至縣編委辦主任(2010年12月)再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多次轉變。
又如華亭縣規劃局局長馬驥,在2006年春節前至2011年9月期間,曾先后向任增祿行賄7.8萬元。與此相對應,2007年7月起,其職務從鄉調任農牧局黨委書記、局長,隨后歷任縣糧食局黨委書記(2009年11月)、縣糧食局黨總支書記(2010年8月)、縣規劃局局長(2011年4月)。
在這個賄賂樣本中,部分干部的行賄目的存在多樣性,比如他們的賄賂訴求同時包含希望能獲得工作便利,以及獲得職務升遷。這種情況,在總體中占到21起。
首先,明確縣委書記的權力邊界,明確縣委書記和縣委、縣政府的關系,各負其責、互相制約。其次,出臺具體措施限制縣委書記的權力。對重要項目、重點工程、人事安排使用實行議決權和否決權分離。第三,加強對縣委書記的同級監督、上級監督、包括老百姓在內的社會監督等。
如何解決縣委書記不再成為腐敗、高危崗位,李永忠認為需要改革權力結構和選人用人體制,目前比較好的方法是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黨代會常任制的改革。
黨代會常任制提出后因種種原因中斷,目前一些地方在先后開展試點。李永忠建議,進行黨代會常任制改革,黨代表中領導干部的比例應不高于60%。在現有的黨內權力架構內,讓黨代會常任制直接與黨的全委會對接,成為黨的權力機關;黨的常委會成為黨的執行機關并更名為執委會或書記處;黨的紀委會成為黨的監督機關。執委會與紀委會共同向黨的全委會負責,黨的三個委員會共同向黨代會報告工作。選擇有條件且將要換屆的市、縣進行黨代表直選。通過發展黨內民主推動和促進民主的發展,實現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三個權力相互制衡,減少因決策失誤或權力失衡造成的損失。
(本刊編輯劉建據中國財經網、《財經》整理)
在行賄的129名官員中,行賄額最高的為48.2萬元,最低為2800元。其中前者來自華亭工業園區前黨委書記王愷昀。在華亭,由于該工業園區直屬省級,工業園區的一把手便屬于副縣級干部。調職到工業園區前,王愷昀已經在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這個科級位子上服務了三任領導,是任增祿突破了他的升遷瓶頸:2009年7月王愷昀被提拔至華亭工業園區主任、2010年12月其繼續得到提拔,擔任工業園區黨委書記一職。為了感謝任增祿在提拔升遷上的照顧,王愷昀在2008年至2012年春節前,先后向任增祿行賄48.2萬元。
最低的一筆行賄額則來自華亭縣檔案局局長甘毓芳,2008年春節前至2010年春節前,任增祿收受其賄賂2800元,為其提供工作便利。
雖然每名干部的行賄數額不同,但結合行賄目的分析可知,行賄事由與行賄數額之間存在相關性,縣級的政治賄賂呈現出“市場化”局面。
其中,以希望任增祿提供工作便利、幫助親戚安排工作的行賄額最低,平均數額為1.8425萬元與2.25萬元;以提供招商引資關照、推薦副縣級后備干部為最高,平均數額為9.7263萬元與8.2萬元。同類行賄的數額差距十分接近,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市場價格”。
當行賄人一次行賄存在多個目的時,其對應的行賄數額也會水漲船高,吻合了“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的潛規則。
如果對華亭的行政結構進行縱向解剖,第一分支可以分出縣委、縣政府、縣政協、縣人大、人民團體、鄉鎮、人武部門以及檢法兩院。將此案中的行賄名單對照該行政結構觀察,結果令人咋舌——在所有的第一分支中,僅人武部門和檢法兩院沒有工作人員在行賄名單上,而縣委、縣政府以及各鄉鎮,是發生賄賂的重點受災區。
這些行賄人員主要以各部門的黨政一把手、局長或主任等科級、副科級干部崗位為主。還有五位副縣級干部也在此列,其中有三位是政協常委委員,兩位是人大常委會委員。
2013年6月18日,此案在甘肅省蘭州市一審宣判。蘭州市中級法院審理查明,2005年12月至2012年6月,任增祿利用職務之便共收受賄賂款、物折合人民幣991萬余元,另有411萬余元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其中,129名華亭官員的名字被列入任增祿案判決書中,129筆賄賂主要涉及干部任命、人事調整、工作調動、職務升遷等,為廣義的“買官賣官”行為。任增祿因兩罪并罰,被判處無期徒刑。
在行賄與賄賂呈現幾乎令華亭黨政機構全軍覆沒時,這129名涉事干部,只有極少數進入司法程序,其中4名最終受到審判。
這四人分別是王愷昀、王華、陶玉宏和趙崗。被查處之前,他們分別擔任華亭工業園區委員會主任、華亭縣東華鎮鎮長、華亭縣教育局局長以及平涼市城建局副局長。
據法院認定,陶玉宏同時觸犯受賄罪與行賄罪,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2年;王愷昀同時觸犯貪污罪、受賄罪與行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6個月;王華與王愷昀罪名相同,最終數罪并罰被執行有期徒刑10年;趙崗的判決,目前法院未能公開,據記者了解,其亦同時觸犯受賄罪與行賄罪,最終獲刑8年。這四名隨著任增祿一同落馬的官員,一審判決后都未提出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