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隨著人們對舒適性內衣需求的增加,無縫內衣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可以通過不同原料及組織結構實現無縫內衣功能性和舒適性的最大化,無縫運動內衣面紗一般為非彈性合成纖維,地紗為氨綸/錦綸彈力包芯紗[1-3]。目前在組織結構相同的情況下,有關面紗和地紗采用不同交織方式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規格與伸縮性影響的研究較少。本文對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規格與伸縮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選擇cooldry吸濕速干滌綸、Thermolite保暖滌綸和Tencel再生纖維[4]及氨綸/錦綸彈力包芯紗的不同交織為面紗和地紗,采用平紋添紗組織和N6上機密度設計織造了4組16種交織物并對織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拉伸伸長率及彈性回復率進行測試,采用一元方差分析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規格與伸縮性影響的顯著性,研究結果對無縫內衣設計開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1 無縫內衣面料原料及組織結構選擇
為了研究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規格與伸縮性的影響,本文選擇了83 dtex/72 f的cooldry吸濕速干滌綸纖維、83 dtex/100 f的Thermolite保暖滌綸纖維及10 tex的Tencel再生纖維紗線,以及22 dtex/33 dtex的氨綸/錦綸彈力包芯紗進行交織實驗。
由于單面無縫內衣產品結構以添紗組織為主[2,5],因此選取平針添紗組織;上機密度為圣東尼SM8-TOP2無縫內衣機程序中N6上機密度[2]。
1.2 無縫內衣面料交織方案設計
為了研究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規格與伸縮性的影響,以無縫針織內衣常用地紗為彈力紗,面紗以非彈力紗的交織方式為基礎,設計了地紗為非彈力紗,面紗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面紗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等交織方式,具體方案見表1。

表1 無縫內衣面料交織方案Tab.1 Intertexture scheme of seam less underwear fabric
由表1可以看出,1組中5#織物地紗和面紗均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2根排列,主要是為了與4#織物地紗和面紗均為非彈力紗和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的交織方式相對比;2組中2#、3#、4#織物在1組中2#、3#、4#織物的基礎上,面紗的非彈力紗采用天絲代替吸濕速干紗線,主要是為了對比分別采用天絲和吸濕速干紗線的效果;3 組中 1#、2#、3#、4#織物在 1 組中 1#、2#、3#、4#織物的基礎上,地紗和面紗的非彈力紗采用保暖紗線代替吸濕速干紗線,主要是為了對比分別采用保暖紗線和吸濕速干紗線的效果;4 組中 1#、2#、3#、4#織物地紗同 1 組中 1#、2#、3#、4#織物地紗的交織方式,面紗同3組中織物1#、2#、3#、4#的面紗的交織方式(其中1#織物非彈力紗為滌1與滌2紗線間隔1根排列),主要是為了同單獨采用保暖紗線和吸濕速干紗線的效果相對比。
1.3 無縫內衣面料織造及后整理
采用SM8-TOP2無縫內衣機上機織造。共有8路導紗器,每路第5個紗嘴為面紗,第2個紗嘴為地紗[2],設計織造了4組共16種交織物。
參考無縫針織內衣實際生產中的后處理工藝,將織物在沸水中煮沸40 min并不斷翻動,冷卻后沖洗數次,最后除去多余水分,織物平鋪自然晾干[2]。
1.4 無縫內衣面料的拉伸性能測試
無縫內衣面料拉伸性能測試參考FZ/T 70006—2004《針織物拉伸彈性回復率試驗方法》,采用INSTRON萬能強力儀,進行定力為10 N的伸長率、反復拉伸 5 次的彈性回復率測試[2,6]。試樣規格為100 mm×50 mm,縱、橫向各5塊,預張力為0.5 N[2]。
1.5 顯著性分析
采用一元方差分析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與規格、拉伸伸長性及拉伸彈性回復性有沒有顯著影響。實驗分為4組,每組分別有5、3、4、4種交織方式,即為5、3、4、4種水平,每種交織構成1個母體。要檢驗不同交織分別對無縫內衣面料結構與規格、拉伸伸長性及拉伸彈性回復性是否有顯著影響。
2.1 交織對面料結構影響及其顯著性
2.1.1 交織對面料結構的影響分析
本文對交織無縫內衣面料的縱橫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進行了測試與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可看出,各織物縱向密度均大于橫向密度。各織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的規律基本一致。織物縱密和面密度:1#、2#、3#織物的依次降低,4#織物又提高;1#和4#織物接近;1組中4#和5#織物接近;織物橫密:1#和4#織物大于2#和3#織物(除2組中2#織物外),1#與4#織物接近,2#與3#織物接近;1組中4#與5#織物接近;織物厚度:4#織物較大,1#與 2#織物接近,3#織物較小;1組中5#大于4#織物。
因為各組的紗線交織規律一致,1#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2#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3#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4#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1組中5#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2根排列。

表2 織物的結構Tab.2 Construction of fabric
因此可得出,織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由高到低的織物交織依次為: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或面、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2根排列的織物厚度和面密度更大些。
2.1.2 交織對面料結構影響的顯著性分析
本文對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的縱橫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影響的顯著性進行了一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交織對織物結構影響的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fabric construction
由表3可以看出,對于1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4,20)=2.87,F0.01(4,20)=4.43,其縱向、橫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別為132.1、52.1和896.6,F>2.87且 >4.43;查得F0.05(4,45)=2.58,F0.01(4,45)=3.77,其厚度的F為 343.4,F>2.58且>3.77;對于2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2,12)=3.89,F0.01(2,12)=6.93,其縱向和橫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別為6.3、20.9和48.6,除縱密外,F>3.89且 >6.93;查得F0.05(2,12)=3.35,F0.01(2,12)=5.49,其厚度的F為1040,F>3.35且>5.49;對于3組和 4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3,16)=3.24,F0.01(3,16)=5.29,3組中的織物的縱向、橫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別為1 151、649.9和374.1,4組中的織物的縱向和橫向密度及面密度的F分別為386.6、255.4和366.1,其中F>3.24且 >5.29;查得F0.05(3,36)=2.87,F0.01(3,36)=4.38,其厚度的F分別為2 370和3 108,F>2.87且>4.38。
因此可得出:不同交織對織物縱橫向密度、面密度及厚度的影響十分顯著(除對2組織物(6#~8#)縱密影響是顯著外)。
2.2 交織對面料伸長性影響及顯著性分析
2.2.1 交織對面料伸長性的影響分析
本文對交織無縫內衣面料的拉伸伸長率進行測試與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織物拉伸伸長率Tab.4 Elongation percentage of fabric
由表4可以看出,各織物(除3組中2#、4#織物和4組中4#織物外)橫向伸長率均大于縱向,織物的縱向拉伸和橫向拉伸已超過85%。各組中織物縱向和橫向拉伸率規律基本一致,在1~4組中,織物橫向拉伸率由高到低依次為:1#、4#、3#、2#織物;1#與4#織物接近;2#與3#織物接近;1組中4#與5#織物接近。織物縱向拉伸率由高到低依次為:4#、1#、2#、3#織物(除1組中2#和3#織物除外);1#與4#織物接近;2#與3#織物接近;1組中4#與5#織物接近。因為各組的紗線交織規律一致,織物1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2#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3#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4#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1組中5#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2根排列。
可以得出,織物橫向拉伸率由高到低的織物交織依次為: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織物縱向伸長率從高到低的織物交織依次為: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織物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2根排列比間隔1根排列的織物的縱、橫向伸長率基本接近。
2.2.2 交織對面料伸長性影響的顯著性分析
本文對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的拉伸伸長率影響的顯著性進行一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交織對拉伸伸長率影響的方差分析Tab.5 Variance analysis of elongation percentage
由表5可以看出,對于1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4,10)=3.48,F0.01(4,10)=5.99,其縱向和橫向伸長率的F分別為175.9和120.1,F>3.48且>5.99;對于2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2,6)=5.14,F0.01(2,6)=10.93,其縱向和橫向伸長率的F分別為559.9和 217.6,F>5.15且 >1 0.93;對于 3、4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3,8)=4.07,F0.01(3,8)=7.59,3組中的織物的縱向和橫向伸長率的F分別為365.2和123.7,組4中的織物的縱向和橫向伸長率的F分別為64.6和109.2,F>4.07且 >7.59。可以看出不同交織對織物縱向和橫向伸長性的影響十分顯著。
2.3 交織對面料拉伸彈性影響及顯著性分析
2.3.1 交織對面料拉伸彈性的影響分析
本文對交織無縫內衣面料的拉伸彈性回復率進行了測試與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織物拉伸彈性回復率Tab.6 Recovery percentage of fabric
由表6可看出,織物的縱、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和橫向彈性回復率在69% ~83%之間,各織物的彈性回復率相差不大。由于織物的拉伸彈性回復性與織物結構及織物材料密切相關,各織物中均含有氨綸彈力包芯紗,因此織物的拉伸彈性回復性都較好。
2.3.2 交織對面料拉伸彈性影響的顯著性分析
本文就交織對無縫內衣面料的拉伸彈性回復率影響的顯著性進行了一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7。

表7 交織對拉伸彈性回復率影響的方差分析Tab.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covery percentage
由表7可以看出,對于1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4,20)=2.87,F0.01(4,20)=4.43,其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的F分別為1.72和0.23,F<2.87;對于2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2,12)=3.89,F0.01(2,12)=6.93,其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的F分別為1.56和0.98,F<3.89;對于3、4組中的織物,查得F0.05(3,16)=3.24,F0.01(3,16)=5.29,3組中的織物的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的F分別為1.45和2.61,4組中的織物的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的F分別為1.60和0.55,F<3.24。因此可得出,不同交織對織物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性影響不顯著。
1)在組織結構相同的條件下,不同交織方式對織物縱橫密、面密度及厚度,縱向和橫向伸長率影響十分顯著。
2)織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較大的交織方式為: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或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織物密度、面密度及厚度較小的交織方式為: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
3)織物橫向和縱向拉伸率較大的交織方式為:面紗、地紗均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或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織物橫向和縱向拉伸率較小的交織方式為:織物面紗為非彈力紗,地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或織物面紗為彈力包芯紗與非彈力紗間隔1根排列,地紗為非彈力紗。
4)在組織結構相同的條件下,不同交織對織物縱向和橫向拉伸彈性回復率影響不顯著。
[1] 宋廣禮.成形針織產品設計與生產[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SONG Guangli.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Forming Knitted Fabric[M].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6.
[2] 魏林娜.織物結構對無縫運動內衣面料性能影響的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1.WEILinna.Reserch on the effect of fabric struc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amlesssports underwear[D].Beijing:Beijing Insi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2011.
[3] 劉玉玲,李艷梅,孫蓀.運動內衣熱濕舒適性測試研究及發展趨勢[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0(6):124-126.LIU YuLing,LI Yanmei,SUN Su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sting method on thermal-wet comfort properties of sports underwear[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2010(6):124-126.
[4] 顏曉茵,邵靈玲.應用于功能性針織內衣的新型纖維[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6-8.YAN Xiaoying,SHAO Lingling.New fibers applied in functional knitted underwear[J].Journal of Zhejiang Textile& Fashion Technology,2010(2):6-8.
[5] 孟振華,李津.無縫內衣的發展及應用[J].天津紡織科技,2006(3):50-54.MENG Zhenhua, LI J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eam less knitting underwear[J].Tianjin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6(3):50-54.
[6] 張鑫哲.高性能戶外運動內衣面料服用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0.ZHANG Xinzhe.Reserch on the wearability of high performance outdoor sports[D].Beijing:Beijing Insi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2010.
[7] 匡麗赟.無縫針織內衣產品的開發實踐[J].天津工業大學學報,2009,28(5):42 -45.KANG Liyun.Practical developmentof seamless knitting products[J].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8(5):42 -45.
[8] LI Min,LIU Yu,ZHANG W Y. Gray synthetic evalution onmoisture comfortof sportswear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eavy sweating[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2007,24(1):146 -150.
[9] ZHANG X,LIY,YEUNG KW,etal.A finite element study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extiles with bagging[J].Computational Mechanics Techniques and Developments,2000,70(2):235 -242.
[10] ZHANG X,YEUNG KW,LIY.Numericial simulation of3-D synamic garment pressure[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0,72(3):24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