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論政策研究”一直是本刊的重點和特色欄目。本期刊發哈正利、叢蓉《中國民族政策系統論》一文,認為在我國公共政策體系中,民族政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民族政策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獨具特色的體系,但是,有關當代中國民族政策的系統分析尚未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政策決策和執行的科學化進程。為了進一步分析民族政策的中國特色,作者對當代中國民族政策的價值系統、理論系統、組織系統、工具系統等進行了闡述。胡兆義《包容與開放:民族團結的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認為,民族團結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綱領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民族包容與開放是各民族在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以平和、寬容、開放的姿態對待其他民族和文化,從而實現自身文化、價值觀念的更新,是民族團結的內在邏輯及實現路徑。馬冬梅、李吉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障礙與對策》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這一群體在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與障礙。流入地政府要通過不斷完善服務和管理、加強教育和培訓以及強化民族文化宣傳等途徑,著力解決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面臨的困境,促進我國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和諧民族關系的建構。
發展民族經濟,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步,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民族工作的主題。鐘海燕《城市化、工業化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文,闡述了民族地區城鎮化、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而對城鎮化、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近10年來民族地區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工業化推動經濟發展到城鎮化帶動經濟發展的轉折跡象。新型城鎮化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時期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在于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協調互動,努力走出一條順應時代要求、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嚴登才《廣西巖灘庫區移民貧困成因與可持續生計路徑分析》一文,從主體、供體和載體的角度分析了廣西巖灘庫區移民持續貧困的原因。認為移民綜合素質低、搬遷的負面影響、補償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的缺陷、遺留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失去土地、開發項目的失誤等是造成庫區移民持續貧困的原因。擺脫貧困,實現移民可持續生計,需要加強對移民的技能培訓,對移民子女實施教育扶持,開發水面資源,實施教育移民以轉移庫區人口,培育社區精英等。
王述芬《國外民族旅游研究述評》一文,對近20年來國外民族旅游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和評述,并對我國民族旅游研究提出展望。認為國外學界對于民族旅游的研究起步較早,目前已經形成較完整的民族旅游研究體系,而我國民族旅游業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但理論和實踐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本期“八桂民族研究專家榜”欄目,推出廣西民族大學資深專家、廣西瑤學研究的開拓者與引領者張有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