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艷華
(吉林省軍隊轉業干部培訓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62)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中的許多干部都轉業到地方工作。 他們中的大對數被安排到各級政府的重要崗位。 各級政府將他們組織起來一些培訓,軍隊也創辦了文化學校和培訓班對其進行培訓,目的在于提高軍轉干部的文化水平, 使他們能夠很好地擔當建設新中國的重任。1977年,鄧小平同志主持軍委工作后特別強調了軍轉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此, 我國的軍轉培訓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 規范化。1981年,由部隊牽頭,我國首次對當年轉業到政法戰線的52000余名軍轉干部進行專業培訓。從1981年到1985年,全國各地采取軍地結合、條塊結合、行業之間結合等靈活多樣的辦班方法, 先后培訓了37萬余名軍轉干部。1985年11月17日,全國首次召開了軍轉干部培訓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對軍轉干部進行培訓,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關系到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的百年大計。會議明確:軍轉培訓應由簡單入門訓練向正規訓練,由“游擊式”培訓方式向建立軍轉培訓中心轉化。會議決定籌建軍轉干部培訓中心, 組織力量編寫適合軍轉干部的培訓教材。
一年后,全國建立了近百個軍轉培訓中心,一個以培訓中心為骨干的培訓網絡初步形成。同時,全國統一的軍轉干部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也緊張地開展起來。教材初步分為工交、財貿、政法、黨政和其它五大類,分立20個專業。為了加強培訓中心的建設,各地先后通過開座談會 、調研和走訪等多種形式,探索軍轉培訓方式、方法。軍轉培訓也像軍轉安置一樣,越來越受到軍轉干部的歡迎和用人單位的關注。
上世紀90年代初, 針對軍轉干部分配的專業比較分散的特點, 軍轉培訓中心在教學管理和組織方法上作了較大改進,盡量將轉業干部人員集中、分片設點、按專業編班培訓, 并在專業培訓前組織軍轉干部參加一定時間的適應性培訓。有的省、市還組織軍轉干部到紀念館、企業等地參觀,這種培訓盡管時間短,但收效卻很明顯。
1992年,國家推行邊培訓、邊考核、邊分配的辦法,并在江西、海南、云南、甘肅四省和中央國家機關進行試點。改進培訓工作的具體辦法是,在轉業干部定向分配后,即去地方參加培訓,培訓工作結束后,辦理轉業手續,由省軍區(警備區)直接介紹去地方報到。據統計,從1986年開始建立培訓中心到1996年,全國各地逐步建立了200余處軍轉培訓中心。
經歷前期探索后,20世紀90年代,軍轉工作進入了規模化、制度化階段,軍轉培訓成為軍轉安置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997年7月, 在鄧小平同志提出開展軍轉工作20年之際,全國召開了軍轉培訓主任會議,會議強調,要按著軍轉改革的整體部署,推進培訓改革:一是多渠道、多形式籌措培訓經費。二是逐步在全國建立區域性培訓基地。在部分專業實現全國范圍的規劃培訓,有計劃地培養高層次的轉業干部人才, 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三是加快軍轉培訓法規建設。從1995年起,把軍轉培訓分為崗前、崗后兩個階段進行,轉業軍官上崗前接受10天左右的適應性培訓, 軍轉干部分配上崗后,再用2-3個月時間進行專業培訓。這種分段培訓既保留了崗前、崗后兩種培訓模式的優點,也避免了其中的不足,使原有培訓又前進了一步。
吉林省對軍轉工作十分重視,從1989年開始,全省的九個市、州和省直都陸續成立了軍轉培訓中心,專門負責計劃分配的軍轉干部培訓工作。20多年來,省內各軍轉培訓機構認真探索,扎實工作,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培訓方法,積極開展軍轉培訓工作,為吉林省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吉林省軍轉培訓中心于1989年成立, 是負責省直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培訓的專門機構。2006年以前,中心除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培訓外,尚未開展其它培訓項目。培訓業務單一,培訓周期短,制約了中心的發展。吉林省軍隊轉業服務中心于2001年成立, 主要負責政策性強、 工作量大的吉林省中直自主擇業轉業干部的管理服務工作以及省中直企業軍轉干部解困工作。
鑒于兩中心的實際狀況,2006年6月吉林省人事廳廳黨組決定將吉林省軍官轉業培訓中心與吉林省軍隊轉業干部服務中心實行合署辦公, 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職能整合使中心的發展優勢逐漸顯現出來:一是從體制上解決了軍轉培訓職能單一,作用弱化,軍轉服務保障工作職能分散,機構重疊等問題,初步建立了“大軍轉”的發展模式;二是業務上解決了軍轉培訓中心業務單一,資源閑置浪費,而軍轉服務中心人員少、任務重的矛盾,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三是機制上優化了中心內部的人員配置,激發了整體活力。2007年3月,吉林省軍轉大廈投入使用,大廈坐落于長春市市中心,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大廈設配先進,功能齊全,為做好軍轉安置服務保障工作奠定了硬件基礎。 職能整合后的軍轉培訓服務中心班子團結, 中心上下干勁充足,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進步。
合署辦公以來來,經中心上下的共同努力,高質量地完成了計劃分配轉業干部的培訓任務和軍轉安置任務, 完成了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管理服務工作和退役金核發、醫療保險辦理等基礎工作。通過舉辦專場人才交流洽談會,設立人才專柜,舉辦汽車駕駛員、辦公自動化、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技能培訓手段,積極為自主擇業干部搭建或創建就業平臺, 完成了吉林省中直機關多名困難企業軍轉干部的解困任務。
我國對軍轉培訓工作非常重視, 但目前還缺乏全國統一的、系統的培訓規劃,地方政府的一些單位和部門對軍轉干部培訓工作的認識還不到位, 許多單位往往把軍轉培訓當作一個程序,象征性地走過場,沒有真正地重視這項工作。一些轉業干部也是履行程序,不按時上課、不重視培訓工作,認為培訓對他們轉到地方工作崗位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這些都給軍轉培訓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要讓他們既在思想上轉變,又在行為上轉變, 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時考慮轉業軍官人才導向, 切實把轉業軍官人才培訓納入到國家人才資源整體開發規劃中。軍轉干部服役多年,為部隊建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奉獻了青春,做出了貢獻,他們現在卻面臨著適應新的職業角色的問題, 所以軍轉培訓工作不僅是做好轉業安置工作的需要, 更是穩定現役干部隊伍、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的需要。對此,軍地雙方應以積極的態度把轉業干部“扶上馬,送一程”,在現有條件下充分調動各類資源,幫助他們完成職業角色轉換。轉業干部也應從崗位實際出發,積極調整心態,配合地方培訓工作,走出擇業誤區,通過培訓改善素質結構,提高適應地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培訓形式上做到多樣化, 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分層次進行培訓的方式。 第一層是對口安置的專業技術干部。這些軍轉干部學習能力比較強,到地方也是技術骨干,對他們只需要進行短期的認門教育。多帶他們到各個單位參觀學習, 以便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地方工作。第二層是年齡較大、職務較高的轉業軍官,應對其進行半年的適應性培訓。這部分轉業干部職務比較高,在部隊權力也比較大,剛到地方,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要盡快讓他們在思想上發生轉變, 要請一些有名望的教師,多學習理論課程。要對他們有耐心,多與他們溝通,滿腔熱情地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使其能自覺地接受組織安排,安心參加軍轉培訓,盡快轉變角色,以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第三層是年齡較輕、職務較低、可塑性較強的轉業軍官,應把他們作為軍轉人才開發的重點。 這部分轉業干部一般都在30歲以下,學習能力特別強,接受事物也比較快,所以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專業技術培訓,要讓他們多接觸新鮮事物,在專業技術上多學習,使他們在新單位能擔當起比較重要崗位的工作。
目前, 我國的軍轉培訓主要由政府和軍隊承擔培訓任務,這種單一的政府主導模式缺乏社會中介機構、社會團體的參與和支持。要真正把培訓任務完成好,必須調動多方力量,充分發揮地方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的優勢,使軍轉培訓真正融入社會。一是可以參照西方的培訓做法。在美國,沒有專門設立軍人培訓機構,只建有少數的培訓基地,主要利用地方資源實行多方位、多內容的培訓。 軍人服役期間可以選擇與自己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知識訓練,自行參加學習,部隊規定學分制, 其分數在轉業時提供給地方安置辦做為擇業時的參考。美國在軍隊中有15種職業資格認定,與地方培訓內容和標準一致。 凡在部隊期間取得的專業技術資格和證書,退役后地方政府全部承認。美國現役軍人可以借助地方院校攻讀大專、本科和碩士學歷,每周至少上兩門課。而一旦確定退役,可繼續堅持讀完原有的學歷或申請上其它大學和參加其它培訓, 這樣就實現了現役培訓和退伍培訓的有機結合, 確保了退伍軍人的終身培訓。二是集中培訓和個人選擇結合。培訓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軍人離開部隊前,軍隊要對他們進行集中3天的培訓, 主要對轉業干部提供就業指導,告訴他們如何找自己認為有興趣的工作, 如何實現職業轉換,如何用法律維權等等。讓轉業干部通過集中培訓提高對角色轉換的認識,提高適應新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轉業干部離開部隊后,地方軍轉部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同時邀請家屬一起參加。政府在社會培訓機構和各種專業網站上提供菜單式、 自助餐式的培訓科目,由轉業干部自己選擇。由于滿足了個人需求和職業選擇需要, 這種人性化的培訓讓軍轉干部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一是加快制定《轉業軍官安置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軍轉培訓的方法、內容、時間及經費來源等,將軍轉培訓納入法制化軌道。 二是切實解決軍轉培訓經費來源問題。目前,我國轉業軍官培訓經費主要由國家、軍隊、地方共同解決,人均培訓經費相對較少,不能滿足培訓需要, 因此要加大國家和政府對培訓的投入力度。還可借鑒發達國家實行的“教育資助金”的辦法,該辦法規定,軍官在服役時,按工資比例繳納一定數量的個人教育基金, 國家和軍隊再為其提供相當數量的助學金, 軍官轉業后即可享受政府和軍隊為其提供的教育資助和優待。
自主擇業干部人數的逐年增長對自主擇業干部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他們的培訓,除需要同計劃分配軍轉干部一樣的培訓外,更需要擇業、創業等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在這樣的挑戰中,以往的自主擇業干部培訓機制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2010年之前軍轉干部的培訓主要以轉業后的地方培訓為主, 這對一些離開部隊就面向市場, 需要通過競爭獲取就業崗位的自主擇業干部來說,培訓顯得過于倉促,效果也不太明顯。 從2011年開始吉林省逐步建立了軍地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逐步改變了以地方培訓為主的狀況。借鑒國外的培訓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使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從“以軍為之”轉到“軍地兩用”上來,增強了軍轉干部適應地方工作的能力。
拓寬培訓渠道, 把封閉教育轉到開放培養上來。2012年,吉林省又開展了個性化培訓工作。市場經濟要求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因此,在對自主擇業干部進行了適應性公共課程培訓的同時, 也使他們對進入市場有了一些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所謂個性化培訓, 就是根據每一個擇業干部的就業方向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如計算機培訓班、駕駛員培訓班、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班、廚師培訓班等等。這樣的培訓雖然不能獨立完成,需要借助社會資源,但依托了一些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來配合培訓效果非常好, 很受擇業干部的歡迎。 從2013年開始吉林省還準備開展擇業干部企業定向培訓。 擇業干部培訓工作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提高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能力、 生存能力和拼搏能力、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因此可考慮采取政府和企業聯合組織培訓形式, 把自主擇業干部推薦到企業, 先培訓,然后擇優上崗,從而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有一些軍轉培訓單位已經把軍轉干部送到企業去見習, 軍轉干部借此可以學到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企業也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軍轉干部,這是目前最有效的培訓方法。一方面,請進來,讓擇業干部了解市場和企業,選擇適當的時機, 特邀職業介紹機構給軍轉干部介紹市場形勢和企業的生產經營、人才需求等情況,使擇業干部盡快實現身份的轉變。另一方面,走出去,把自主擇業干部推向社會和市場。向企業宣傳自主擇業安置政策,介紹自主擇業干部情況,直接向企業推薦人才,組織自主擇業干部參加應聘面試,擴大他們的社會認可度,促成自主擇業干部到企業實訓,實現軍轉干部和企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