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剛 中國檢察出版社副社長
香港社會經過較短時間就實現由腐敗到廉潔的轉變,并且長期維持較高廉潔程度,多年以來,這個廉政的成功樣本為全球矚目。香港廉潔轉型最主要原因在于反腐敗教育戰略對社會神話的構建和運用。
那么中國社會能否利用社交網絡比如微博、微信等構建一個廉潔文化范疇的社會神話?答案是肯定的。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微博曝光66小時后,被重慶市委撤銷職務,紀委立案調查。網民歡呼這又是一次微博反腐的勝利。2012年以來,從“表哥”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到“房叔”廣州市城管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再到雷政富的被撤職查辦,都讓我們看到了微博反腐巨大的力量。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裂變式傳播,可以高滲透性地幫助民眾實現價值觀的轉變,形成一個蜘蛛網般的監督網,減少貪污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它的示范作用也令民眾挺身而出,積極支持和參與反腐敗工作,從而成為專門反腐敗機構之外的第二節助推器。
10年來,隨著中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民間反腐敗力量不斷成長壯大,推動了黨和政府的黨風廉政建設,也讓人看到構建廉潔社會的希望。
2000年前后,一部分公民意識強烈的人關注并投身公共事務,其中一些有媒體從業經驗的人開設個人網站,爆料貪污受賄的公職人員。突出代表是輿論監督網李新德通過個人網站爆料,最終把山東濟寧市副市長李信拉下馬。然而,隨著近些年網絡監管的日益加強,尤其是少數公民記者涉嫌敲詐勒索,監管部門開始關閉大量以反腐敗、輿論監督為使命的個體網站,使得網絡反腐、輿論監督類的民間力量一度沉寂。
2009年之后,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大行其道,民間反腐力量再度崛起,公民記者把主戰場轉移到了微博,微博由此替代論壇、bbs等一躍成為網絡反腐輿情的最重要陣地。
當下,我們的社會目前已經明顯形成兩個輿論場,一個是官方的,一個是民間的。對于負面信息,官方掌握的輿論平臺較少或者較難披露。在民間,掌握舉報線索的知情人多數首先選擇網絡曝光,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當然,這其中也有他們對紀檢監察部門和檢察機關等公權力的不信任因素,有的線索舉報后卻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反饋,也是不爭的事實。
微博反腐的標準范式是:微博爆料、意見領袖評論以及轉發、網民廣泛關注、領導重視輿情、職能部門介入、當事人被查。從其本質看,是網民提供了公職人員涉嫌貪腐的基礎事實,包括翔實的圖片、文字、音頻甚至視頻資料,當這些資料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后,引發“人肉搜索”,更多的知情人加入發掘線索的行列,提供更多的基礎事實,最后倒逼職能部門表態、介入。當有關部門保持緘默時,網上的意見領袖會不斷加入,通過發表評論、轉發微博等讓更多的人提供輿論支持,最終使得所反映問題得到查處。
為何我們說可以借助“微博反腐”來營造廉政文化建設的“社會神話”?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新媒體尤其是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傳播,信息成為一種紊流,無人能夠通過刪帖封殺,資訊瞬間會傳播到整個互聯網,并容易獲得民意支持,形成輿情熱點,引起公權力部門重視。其次,積極參與這些網絡反腐的人,多數是中產階層的公民記者、律師、學者等,他們是活躍在公共事務領域的意見領袖,有大量的社會資源可以調用。三是民間反腐力量發揮出來的威力,讓執政者不敢小覷。公權力盡管也依然反感那些反腐人士,在民間力量面前依然會表現出傲慢,但今天他們已經懂得與民間人士良性互動,雷政富不雅視頻爆料人之一紀許光赴重慶協助調查就是一個例證。
目前,國家預防腐敗局、最高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廳等都在致力于廉政文化建設的布局,我們認為可以把微博反腐納入反腐敗教育戰略,從而構建“微博反腐”的社會神話。如前所述,微博的自媒體特性,可以在更廣范圍內激發民眾痛恨腐敗的情感,重塑廉潔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鼓舞民眾支持和參與反腐敗行動,幫助實現由腐敗到廉潔的關鍵性轉換。何以如此斷言:一是示范作用。越來越多的人從微博反腐的實效中看到力量、看到希望,懂得這樣的途徑對反腐敗的巨大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公民加入到這個行列。盡管在一些微博反腐事件中,民間力量也會被擠壓,但參與和圍觀這些事件的民眾,都獲得了反腐敗的操練機會。其次,有警示作用。越來越多的官員看到網絡曝光的可怕性,清楚地看到這張監督大網的作用,他們明白,必須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須臾不可懈怠,且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一旦不注意形象,不法行為被傳到網上引發炒作,后果不堪設想。這對弱化黨政官員的特權意識,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大有助益。再次,代際的變化。年輕的80后、90后開始加入微博反腐陣營,成為中國社會反腐敗的新希望。他們強烈的公民意識,對民間反腐的示范性效應很大。最后,一些開明官員的表態也讓我們對民間反腐力量抱有很大信心。
香港的經驗表明,廉潔轉型可能以某種突變的方式而不是漸進方式發生。這其中,反腐敗神話的構建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這一突變的發生。希望中國的廉政建設也能打造出微博反腐的社會神話,而使廉潔轉型得以迅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