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有“梁小斌困境”
再好的傳播平臺、再便捷的信息技術,如果沒有文化和藝術內容的創新,都不可能帶來真實的增長。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這確實是由一條微博引發的社會自救熱潮。11月12日傍晚,詩人簡寧發微博說:“詩人梁小斌因腦梗塞被送北醫三院急救”,很快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我對梁小斌生活境況有所了解,他已60歲了,既無退休工資,也無社保醫保,仍為生計四處奔波,一旦得此大病,未來的生活確實令人擔憂。
很多人都表達了捐款的愿望。很快,梁小斌家鄉的報紙《合肥晚報》主動提議向社會募捐,緊接著《安徽商報》、湖南衛視的芒果V基金也行動起來了。這些募捐消息在微博轉發后,得到了更多人的響應,作家章詒和第一時間在微博捐款,詩人鄒靜之、北島、翟永明、著名畫家石虎等都紛紛捐款。僅10天時間,社會各界就為梁小斌募集了95萬余元善款。11月26日晚梁小斌主動請求停止募捐,至此,一場自發的社會救助活動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不能不說,中國的民間社會、媒體和民眾已變得越來越成熟了。從這個小小的救助事件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公民力量的成長,這種成長不僅能改變一個當事人的命運,也讓更多的民眾在行動中開始了對公共事務的觀察、思考與討論。
這種公民力量的成長,首先表現在公民自救意識的覺醒,當政府沒有完成它的約定義務,或者當社會保障機制還無力對一些群體進行保障時,民眾通過自己的呼吁和救助,承擔起本應由社會承擔的責任。正如章詒和在微博中說的,人們救助梁小斌是因為“他首先是無工資,無醫保的患者;而后是有才情,有影響的詩人!”
真正的悖論在于,因為梁小斌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和作家,所以他才會身陷生活的困境。他的詩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斷裂》的歷史影響不用我來重復,他還是一個執著的思想者和文體家。在過去的20多年里,他留下了近百萬字的思想隨筆手稿。
這個世界總是最先傷害她最偉大的人。目前的社會和文化機制,其實首先傷害的正是像梁小斌這樣不計報酬的寫作者和思想者,越嚴肅、越純粹的作家越容易受到傷害。7年前我說過:“如果作家沒有其它職業的收入,80%的作家至多勉強維持溫飽;而詩人沒有第二職業的話,99%都會餓死。”這種狀況至今沒有得到任何改觀。
我當然不期望政府和社會包辦一切,但如何建立一個嚴密的版權保護法律體系、降低過高的稿費所得稅、通過文化基金等方式來保護作家的原創力,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問題。否則,目前的社會環境只會對作家的原創力、想象力造成更大的傷害。
現在喜歡說“到了一個知識經濟的年代”,但再好的傳播平臺、再便捷的信息技術,如果沒有文化和藝術內容的創新,都不可能帶來真實的增長。從政府到市場都應認識到,一個知識與文化的時代,它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保護文化和藝術的原創力上。只有從版權保護、稿費稅金和文化基金這些基本社會機制上做文章,才能避免讓更多的作家身陷“梁小斌困境”。
□ 編輯 羅燕 □ 美編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