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以來,這句話一直被歷屆中央領導堅守著,習李新政也不例外。
胡錦濤在權力交接的十八大上,為未來確定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實現GDP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面對新的發展目標,經濟學家預測,只要GDP保持7-8%的增速,實現倍增計劃就沒問題。但同時也認識到,傳統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尋找新的驅動迫在眉睫。
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主流觀點認為,新型城鎮化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同時,新型城鎮化也可能成為推動財政金融、戶籍制度、公共服務等改革和行政區劃等調整的平臺。
據統計,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1.27%,但按照戶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僅在35%左右。傳統城鎮化造成的這種人口城鎮化嚴重落后于土地城鎮化的現狀,被批為“半城鎮化”或“偽城鎮化”。所以,新型城鎮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戶籍問題和土地供給問題,人口和土地城鎮化同步進行。
城鎮化解決了“造城”和人口的戶籍問題后,還面臨著勞動力就業問題。這就要求新型城鎮化一定要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各種產業,即“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因為光有人和城,沒有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產業存在,這個“城”最后將會成為媒體說的“鬼城”,城鎮化將無法持續。
新型城鎮化解決戶籍、土地、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有人說,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10年能拉動40萬億投資。然而,錢從哪里來?是依靠財政、信貸、證券,還是繼續運用“土地財政”加“地方融資平臺”這一城市建設融資機制?城鎮化需要的海量資金,單靠政府財政、銀行信貸都不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加融資平臺也難堪大任。如果像以往那樣,繼續依靠土地財政,擴大地方融資平臺,那么,城鎮化之路不僅要走偏,而且還會帶來更大的、更嚴重的債務風險。
2013年1月21日,溫家寶在與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單位負責人座談時說,鼓勵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創新,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針對新型城鎮化所需投資,我們如何進行金融創新,怎樣發展資本市場呢?這顯然是急需回答的問題。因為“缺錢”,很可能會導致一事無成。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各種資源不斷聚集的過程。過去,城鎮化由政府來主導,比如政府造融資平臺,政府招商引資,政府建設各類產業園區等等,這些做法加速了城鎮化進程,但也產生了太多的弊端。新型城鎮化由誰來主導呢?政府還是市場?十八大再次明確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所以,新型城鎮化應由市場來主導,政府做好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給新型城鎮化提供一個好的發展環境是其職能所在。如果政府依然大搞土地財政、融資平臺、規劃項目、開發產業園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主導城鎮化發展,那么,結果將使政府不堪重負,長此以往,傳統城鎮化遺留的問題不僅不能解決,新型城鎮化也難以達到預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