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節后,我去各工廠采訪用工荒,和一些年輕工人聊天時,產生了拍這些照片的靈感。
那是一群稚氣未脫,大都生于1990年左右的“農二代”。他們和父輩一樣,到大城市打工謀生,大多已在父母的撮合下結婚生子。
愛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這個亙久的命題,在現代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似乎很難再激起飲食男女們探尋真諦的興趣。
而對于這群年輕人,我不敢武斷地猜測他們婚姻的狀況,但未經世事,過早步入婚姻殿堂,小兩口在外打拼,孩子留在家中給父母撫養,其中,定會存在一些問題。
畢竟,未來的路還很長。
采訪結束前,女工們跟我說,雖已結婚,但覺得婚紗照價格太高,一直拖著沒拍。眼看情人節臨近,于是我有了免費給她們拍一組婚紗照的想法。拍攝地點不選擇那些模式化的景點,就在他們工作的車間。
因為,如果他們在這里工作,流水線上便承載著明天的希望;如果他們離去,這里就充滿著回憶。
我也試著通過了解他們的婚姻愛情故事,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半年后的“七夕節”,我回訪了這些小夫妻,沒想到短短時間內,便發生了如此多的變化。
究其原因是,他們缺乏確定性,搖擺在城鄉之間,深陷矛盾狀態,是“城市化”過程中的“雙重邊緣人”,既回不了家鄉,也很難真正在城市立足。
據統計,我國現階段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務工者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外出務工者總數的58.4%,并且都已陸續步入婚齡。
愛情、婚姻、家庭,挾裹著就業、教育、住房等一大堆問題,沖擊著這些年輕人。
他們的這種不確定性狀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婚戀問題是突出表現之一。
或許就是這一代人的宿命:流水的愛情,流水的人生。
徐成(夫)1988年生,安徽阜陽人,家具廠櫥柜跟單員。
唐圓圓(妻)1988年生,安徽阜陽人,電器組裝車間員工。
2008年兩人在老家舉辦婚禮,2011年注冊登記,已有兩個孩子。大女兒3歲半,小兒子11個月。夫妻計劃再過兩年左右就回阜陽生活,他們覺得父母在身邊有利于小孩子的成長?;乩霞液?,丈夫可以跑運輸,妻子打算開個小店。
半年后再見他們時,我發現這夫妻倆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時間段,一個白班,一個晚班。盡管住在一起,但兩人的生活有了“時差”。
王洪(男友)1989年生,云南昭通人,鈑金車間工人。
牛云(女友)1990年生,安徽人。
由于兩人的老家距離太遠,牛云家人不同意他們交往,所以兩人戀愛4年仍未結婚。王洪在老家已有房,但仍想靠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站穩腳跟。
半年后,日子依舊平平淡淡,王洪已經說服牛云的家長,準備在2013年1月份完婚。
張雪,1987年生,安徽人,車間辦公室工作人員,2012年初離異。
離婚的原因是,張雪去醫院體檢,醫生懷疑她長了腫瘤。丈夫便提出離婚。
張雪有一個3歲的孩子,目前由婆家撫養。她暫時并不期待新的戀情。張雪說,想做一個自信、快樂、有主見的人,3年內買房,讓父母和自己一起住,走出離異的陰影,“找一個愛我和我愛的人一起幸福走下去”。
蔣立志(夫)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
蔣起鳳(妻)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車間賬務員。
兩人自由戀愛結婚,孩子2歲,計劃今年接到身邊來照顧。夫妻在老家買了房子,現在還缺車,蔣立志希望能調到妻子身邊工作。拍攝婚紗照當天,上海飄起雪花,冷風颼颼的 車間里,夫妻倆在婚紗外披上了外套。
半年后,蔣立志說服蔣起鳳,找公司借了3萬多元,再加上夫妻二人所有的積蓄,買了一輛車。雖說是打工,他們也想過體面點兒的生活。
李洪斌(夫)1988年生,四川南充人,繪圖員。
杜麗君(妻)1987年生,四川南充人,車間出貨員。
兩人經人介紹相識,現與婆婆一家人在松江生活。杜麗君的夢想是, 希望她愛的人不管他(她)在哪里,都能開心幸福;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幫助100名小孩。
半年后,夫妻把兒子接到了身邊,盡管三口之家要擠在一間逼仄的出租屋內,但一切困難,都可以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