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些行政部門再遇“甜蜜的煩惱”:錢多得花不完。有媒體記者近日在福建、江蘇、廣東、廣西等地采訪發現,部分單位仍存在年初“粗線條”制定預算、年末突擊花錢甚至亂花錢、違規花錢的現象,更有甚者干脆年底先到消費場所開具發票,以備來年再從容消費。對此有網友調侃,這些單位與其花錢花到手抽筋,還不如給老百姓分點好了。
事實上,這些錢大都源于納稅人上繳的稅費,行政部門只是財政資金的托管代理人而已。但遺憾的是,久拖不決的年底突擊花錢現象卻讓部分公共財政變身成為一些行政機構的小金庫。在“重分配、輕管理”模式下,地方預算支出因其缺乏透明度而屢遭詬病。
不可否認,我國預算撥款與使用時間“錯位”強化了財政年底突擊花錢現象。根據1995年起正式執行的《預算法》,我國預算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國內負責預算審批的立法機構,即各級人大年度大會召開時間一般在2-3月,再加上后續審批流程,行政部門預算最快也要等到當年4月才能得到批準。“12月關閘,來年4月開閘”的預算機制導致本為一整年劃撥的預算卻要在后續三分之二年度內支出,這在客觀上加劇了“年初無錢可花,年底無處花錢”的矛盾。但需要強調的是,預算機制的時間“錯位”并非導致財政資金年底濫用的主因,畢竟預算劃撥的緩滯可以通過發行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予以技術調節。追根溯源,當前預算編制不明晰、執行不到位、監督不完善等制度性漏洞才是年底突擊花錢頑疾久治不愈的根本癥結所在。
一方面,預算支出標準體系相對滯后,明細設置籠統,預算申報止于大的門類,不夠細化和具體,許多科目設置都不知所云、經不起刨根問底;另一方面,決算審核環節粗糙,資金使用效率沒有嚴格的考核,不關注花錢的質量,只關注花錢的數量,以至于年初看似縝密的預算計劃卻往往與實踐脫鉤,部分預算資金因可執行性不強而難以投入使用,致使大量預算資金在年底堆砌。此外,財政部門多以“基數加增長”的簡單方式決策,在“不花完今年的預算,明年的預算就得下調”的負激勵機制下,一些行政單位滋生了“有錢不花,過期作廢”的心理。于是各地方部門紛紛采取預算上報“虛高”,以備審批機構“砍削”、為來年預算“加碼”的做法,是為歲末年初腐敗消費驟增的另一重要原因。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歲末年初突擊花錢的問題年年都重復上演,為何沒有相應的“突擊監督”舉措給予遏制?由此暴露出的預算管理程序性監督軟肋亟待得到糾偏。美國相關法律就規定,聯邦政府預算過程的整個日程、行為主體、行為內容和行為都應明確公布,使公眾可以了解預算過程的起始及相應的官方行為,并據此決定自己是否參與以及參與的程度。可見,只有打破財政預算封閉運作的流程,并將其放置于廣大民眾的監督框架之內,才是推動財政資金使用有度的正途。首先,應在制度上破除收支掛鉤的財政預算體制,從當下的“調整預算制”過渡到“零基預算制”,即預測當年具體開支時每年都根據實際情況從零算起,剔除往年財政結余因素、量體裁衣;其次,在預算編制過程中設立嚴格的預算編制問責制,對于民眾質疑較多、且經查實無法支出的預算一律上收,并要求相關負責人承擔連帶責任;第三;在預算審議過程中,實行人大對預算的管理權的實質性監督,將預算中的熱點與難點列為專項調查審核對象,通過各種公示渠道向民眾告知,并誠懇接受眾議,做到及時解答與糾偏。
如果把預算資金視為老百姓“錢袋子”的話,嚴格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還權于民,將預算支出由編制、審核到使用各環節都置于民眾監管視線之下,花不完的預算給老百姓以后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