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順芳 付巧玲 何余鵬
建設美麗鄉村,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生動實踐,引導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配置,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婺城區建區至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2420 元提高到50018 元,十余年來翻了兩番,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穩步推進,簡陋、封閉、落后的鄉村與時代接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如何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婺城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婺城區把全區域作為大景區來謀劃,將各村居建設為風景點,在科學修編《婺城區村莊布局規劃》的基礎上,出臺了《婺城區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婺城區中心村建設規劃》、《婺城區特色文化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婺城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形成了“1+4”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體系。計劃用5 年時間把全區75%以上行政村建成美麗鄉村,重點打造以“花香婺城、幸福家園”為主題的10條美麗鄉村風景線。按照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的總體布局和“12510”美麗鄉村精品培育計劃,婺城將以中心村、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為節點,以精品村和秀美村建設為重點,每年至少啟動兩條以上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完成1 條以上風景線、兩個歷史文化村落、5 個精品村和10 個秀美村建設,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競賽活動,讓婺城的鄉村更宜居、更宜業、更宜游。
婺城農民創業增收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以獨特的生態資源、秀美的風景為依托,或是通過挖掘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內涵,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產業,如雙龍、仙源湖、九峰山一帶;二是通過特色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村主導產業,如乾西、竹馬、安地、雅畈一帶;三是通過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工業,大力轉移勞動力,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從美麗鄉村建設現狀來看,已有部分鄉村走在前列,成為婺城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樣本。湯溪鎮鴿塢塔村全村有238人,卻聚集了畬族、壯族、水族、布依族、苗族、傣族和漢族等7個民族,在一個村上可以欣賞到多個民族的風情。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鴿塢塔村充分利用多民族特色,挖掘和開發民俗風情文化旅游節目,發展“農家樂”。
湯溪鎮上葉村是遠近聞名的冷水茭白種植專業村,走的是發展壯大主導產業的路子。近年來,上葉村圍繞種植、銷售、服務三個環節創新發展模式,實現了茭白產業從小生產走向大產業的轉變。2011年,全村茭白種植面積達800 畝,總產值750 萬元。新安村是下山移民村,走的是通過城鎮化帶動農村經濟的路子,村民由單純的農林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變為在企業就業、來料加工、興辦實體等多渠道就業,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目前婺城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一是規劃理念有差距,建設品位不夠高。農村建房規劃落后,村莊格局有所改善,但由于婺城一直以來用地緊張,農村建房總體較為混亂,“有新房無新村”現象還比較突出。
二是常態管理有差距,長效機制不健全。由于村級經費緊張以及思想上重建輕管等原因,村莊衛生保潔、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等方面缺乏長效管護,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
三是資金投入有差距,力量整合不均衡。長期以來,由于資金投入有限,加上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等問題,村級社會事業公共設施雖有較為明顯的改善,但與城鎮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四是思想認識有差距,文化發展不重視。部分農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層次挖掘利用,鄉村文化保護和創造還遠遠不能適應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尚未得到有效保護,一些文化遺產在村莊整治和遷建中銷聲匿跡,一些人文典故、地域風情、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農民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五是土地規劃有差異,部門服務不到位。一些村的村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相符,導致農民無法建房,一旦造房,必定違章。部分村民建房缺少規劃,新房高低不平,前后不一,雖是新房,卻不美觀,且給“三改一拆”工作帶來麻煩。


目前婺城已經進入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的新階段,但發展中長期積累的城鄉差距依然存在,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始終是現代化建設的難點、重點所在。建設美麗鄉村,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生動實踐,引導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配置,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共享現代文明成果。同時,美麗鄉村建設還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和拉動效應,既能擴大有效投資,又能促進消費,是實現“轉方式、促趕超”的關鍵舉措和重要手段。
狠抓中心村培育,著力發展農村新社區,提高人口集聚力。村莊建設規劃要在布局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全面惠及與突出重點”、“均等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原則,對整治建設的內容、項目和人口容量進行區別對待,在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置上進行區別對待,因村制宜地對村莊建設規劃進行深化、細化、具體化。比如,不能要求山區鄉村去建幾百平米的大廣場。切實加強中心村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提高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經濟發展帶動力和社區服務輻射力,努力把中心村打造成為農民居住中心、產業發展中心和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狠抓村莊整治,著力進行“三改一拆”,提升鄉村環境優美度。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布點、串線、擴面、成片漸進的動態過程。只有把點布好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動作。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個點都達到“環境優美”。為此,必須堅持治村與治本、整頓與規范相結合,大力開展以“三改一拆”為主要內容的“整治”。“三改一拆”是推進新型城市化、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建設美麗婺城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三改一拆”的契機,扎實穩妥推進美麗婺城的各項建設。當然,違法建筑問題是歷史的長期積累,不可能一抓就靈。要借鑒溫州拆違“十步法”等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實施“一地一策”、“一戶一策”,有力、有序、有針對性地推進該項工作。
狠抓農民增收,著力加大政策扶持,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在村莊整治、小康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實行項目“以獎代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對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家樂”休閑農業、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科技研究與成果轉化、社會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應給予稅收優惠。二要加寬增收渠道。農民的創業增收,始終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要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各種特色村鎮,大力發展為之配套的現代旅游業,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催生工業體驗游、農業觀光游、文化創意游、休閑度假游等。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為農民提供更多創業就業平臺和增收機會。
狠抓文化惠民,著力開展兩富建設,提升鄉村文明素質。建設美麗鄉村,是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推進“兩富”現代化婺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工程。推動基層文化的發展,需要在載體建設上因地制宜,在內容供給上貼近群眾,在作用發揮上常態長效。要讓文化為美麗鄉村添神韻,以“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為抓手,不斷創新文化服務體制,把文化建設與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緊密結合起來,努力讓廣大農民從文化建設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