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友龍
(作者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編審、《觀察與思考》副主編)
浙商經濟的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一,浙商群體仍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商幫”,當前浙商呈現更趨成熟穩健的成長態勢
浙商經濟是指分布于省外、海外投資經商的浙江人,以及活躍于浙江本土的省內浙商一起締造的獨特的“浙江人經濟”。無論是考察浙商經濟在浙江的比重和對浙江經濟的貢獻度,還是分析浙商經濟在省外、海外的規模、影響力和貢獻度,浙商經濟的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浙商群體仍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商幫”。
在全國經濟增長趨緩、浙江經濟進入中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浙商經濟當前可以用以下這些關鍵詞予以重點解讀:“逆境突圍”“回歸興浙”“國際化戰略”“市場升級”“權力交接”。
2012年,全球經濟已連續第四年處于蕭條期,是國內外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和困難的一年。總體上,浙商經濟發展又面臨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困擾,大企業普遍面臨國際競爭力不足和轉型升級的壓力,占絕大多數的民營中小企業資金荒、員工荒、訂單荒、高稅負、高成本、高風險等問題普遍。
在這樣的困境下,廣大浙商依然堅守創業,堅強創新,不斷地尋求生存之道、尋求突圍。在“中國民營經濟500強”榜單上,浙江仍占到142席,已是連續第14年居全國之首,擁有1500多億元營業收入的吉利控股集團則首次入圍世界500 強,而其海外收入占比為84.61%。更多的“中國500強”浙商企業喊出了進軍“世界500強”的口號和目標,涌現出一批創新投入力度大、自主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先進產業鏈體系、跨國布局發展戰略的大企業,也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浙商經濟轉型發展典型。中小企業盡管困難重重,但也在艱難、穩步的突圍。
2012年底的民企監測數據顯示,7成企業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已處于合理水平;企業財務狀況進一步改善,87%的企業負債率在50%以下。2012年四季度景氣指數回升至107.77點,進入溫和回升通道。總體上可以判斷,浙商經濟在2012年開始探底,呈筑底企穩趨升的好勢頭。
浙江省政府2012年明確把浙商創業創新工作作為經濟工作“一號工程”和標志性工作來抓,掀起了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促進浙商回歸發展的高潮。2012年初確定的全年完成浙商回歸引進項目到位資金1200億元的目標,統計顯示已超額完成1298億元,增長43%。
浙商回歸不是簡單的資金回流。回歸浙商的投資項目整體上呈現出量質并舉、提速高走的良性發展態勢,為浙江調結構、促轉型、擴投資、興實體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3年浙江將總結經驗、查漏補缺,更全面落實促進民間投資42項實施細則,支持民間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新興產業,進一步發揮浙商優勢,特別是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浙商回鄉投資和民間投資重大項目綠色通道。
截至2012年8月底,浙江經審批和核準的民營企業在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4724 家,累計境外投資總額147.12億美元。在推進國際化戰略上,浙江企業已經出現一些良好趨勢:
從主體結構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從數量型向規模質量型轉變。單個項目投資規模從2008年的201萬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06萬美元。

從產業結構看,對外投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其中紡織、機械、電子等浙江傳統優勢行業占一半以上,計算機、軟件業、傳媒等新興領域項目“走出去”比重也在不斷提高。
從形式結構看,境外投資合作形式日趨多元化。其中,海外并購從以往平均每年保持3-4 個并購項目,到2011年并購項目達到45個。目前,全省并購項目的平均投資規模為4890萬美元,海外并購在數量和規模上均居全國大陸省份第一。
從資金投向看,境外資源開發、技術研發步伐加快,要素全球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其中,研發國際化是繼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之后,浙江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方向。
走出國門發展,是彌補浙商企業的各方面短板,提升浙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并緩解了省內資源不足、產能過剩、就業壓力等問題,有效促進浙江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專業市場”是浙江經濟,也是浙商經濟的重要特色。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專業市場與電子商務平臺的結合,已成為浙商經濟“市場升級”的重要一筆。
一是交易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全省實現電子商務交易8700億元,同比增長25%;2012年逾萬億元,居全國首位。
二是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全省開設各類網店80多萬家,約占全國的12%;在各類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上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達210萬家(含個體工商戶),企業應用比重達65%。全省參與網絡購物有1500多萬人,成年居民網絡購物普及率達49.5%。
三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阿里巴巴、網盛生意寶、5173等知名企業繼續在同行業領先,阿里巴巴B 2B、中國化工網、淘寶網、天貓、聚劃算等均位居全國同類平臺首位。全省銷售超億元的網絡零售企業近80家。有8家企業入選商務部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2012年,71歲的蘇增福攜他的“不銹鋼水龍頭”產品重出江湖。這位6年前轉讓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權給法國S EB 公司,套現70億元而淡出商界的浙商老帥,在外界以為其“遁隱”江湖時,實際上卻一直在只爭朝夕地從過去的炊具行業進入衛浴領域。
老帥們在堅守與專注實業發展方面寶刀未老,中堅力量的浙商們更是長袖善舞。新光集團斥資30億元收購新疆新天國際集團,并以新天國際為平臺,擬投資120億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天山天池文化旅游產業的投資開發合作”協議書。
新生代浙商們更是虎虎生威。自2011年底正式接任廣廈董事局主席職位后,38歲的樓明執掌了廣廈這個產值700多億元的龐大商業集團。樓明積極布局廣廈開拓海外市場,在迪拜、阿爾及利亞、阿聯酋、安哥拉、卡塔爾等國家承接超過30億美元的工程,帶領廣廈朝著跨國企業集團轉型升級。
在這些優秀典型浙商的背后,是本土浙商群體更趨成熟穩健的成長態勢。據浙江省工商聯合會的調查統計,當前八成以上私營企業主在創業前具有企業和經商經歷。在年齡結構方面:41-50歲的私營企業主占一半以上,51-60歲的占30%,31-40歲的占12%,60歲以上的占5%,30歲以下的占1%,41-60歲的成為浙江私營企業的中堅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同2007年相比,30歲以下的企業主占比有所提高,提高了0.8%,60歲以上的企業主占比提高1.3%。說明浙江私營企業主新生代力量正在逐步增加并將進一步增加。而浙商群體的新老更替,權力交接,也為浙商經濟轉型升級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