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夏玲
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湖北潛江 433121
為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各企業及其醫院正在逐步貫徹執行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精神進行轉制。企業醫院轉制后,其員工人數、崗位結構、學歷組成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1]。企業轉制醫院為滿足醫療保障需求,主要通過聘用合同制醫務人員來補充工作人員的不足,部分轉制醫院聘用醫務人員已接近原有編制人員總數。本研究通過調查對聘用醫務人員的工作現狀進行較全面了解,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
2011年7月~2012年6月選擇江漢油田企業改制醫院,包括原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二級甲等醫院和基層社區醫院作為調查單位,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樣本醫院轉制后的聘用合同制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40張,收回320張,有效率為94.11%。
從年齡結構上看,<30歲者占63%,30~<36歲占28%,36~40歲占9%,提示35歲以下是聘用人員的主力軍,占91%。從文化結構上看,中專占23%,大專占56%,大學本科占18%,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3%,提示年輕、學歷層次較高為聘用醫務人員的主要特點。
調查顯示,人均月收入1000~1500元者占35.93%,>1500~2000元者占40.11%,>2000~3000元者占17.81%,3000元以上者占6.15%。提示被調查者中76.04%的醫務人員月收入低于2000元,聘用醫務人員月收入狀況并不太理想。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98%的人員依法簽訂了勞動合同,享受社會保險,全部人員均可享受帶薪年休假,其中,87%的人員休過年休假,全部人員均享有加班補助。提示聘用制醫務人員與其他帶資轉制職工一樣,享受全面的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有明顯的權益保護意識,醫院給予了這一群體良好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支持。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96%的人員參加了醫院組織的崗前培訓,全部人員均享有參加醫院各項內訓、繼續醫學教育等培訓學習的機會,3%的人員獲得外出及到上一級醫院進修學習的機會;90%的人員已經獲得臨床醫學、護理相關崗位資格,其中,30%人員獲得醫院相關崗位聘任及相應待遇,其余未聘人員中有部分因相關崗位無職稱晉升通道不能晉升相應職稱,有的因其專業理論基礎較差等自身原因未取得相關資格,也有因聘用指標較少未競爭取得資格;沒有人獲得管理職務上的聘任。提示聘用醫務人員有著參加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欲望,他們期望通過努力取得與其他原有職工相同的崗位、職位和待遇。同時,醫院是否建立這一群體職業上升通道需要進一步研究。
作為醫務人員,其壓力主要來自于職業、生活、社會和心理[2]。本研究顯示,約65%的員工認為,醫院轉制后員工在醫院的競爭壓力明顯增加[1]。在對聘用醫務人員的數據分析中發現,認為工作壓力大者占34.06%,認為經濟壓力大者占30.00%,認為社會壓力大者占26.56%,認為其他壓力大者占9.37%,其中,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及社會壓力三者所占比例達90.62%。見表1。

表1 企業轉制醫院聘用醫務人員壓力、自我評價及擔憂情況
在被調查者中,65.62%的人員對目前工作、生活持滿意態度。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聘用醫務人員都從事自己所學臨床醫療及護理專業,流動性較小。在轉制醫院工作10年以上者占2.8%,5~10年者占62.7%,5年以下者占34.5%。可以看出,聘用醫務人員就業相對穩定。同時,認為滿意的人員還表示,改制醫院能嚴格遵守國家政策,在勞動法規、社會保險、學習培訓方面有規范的管理,為其提供了較穩定的工作、生活環境。滿意程度一般者占26.25%,不滿意者占8.13%(表1)。調查還顯示,62%的聘用醫務人員認為工作中最大的欣慰是患者治愈和康復,能夠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對于工作中最擔憂的問題,本研究也進行了問卷調查。33.75%的被調查者表示對發展前景擔憂,表現在編制問題和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上。盡管企業醫院轉制后對聘用醫務人員和轉制前的帶資人員在待遇上沒有實質性區別,但由于單位性質的改變,身份類別的不同,和這一群體年輕化的特點,讓轉制后的聘用人員十分關注涉及他們自身長遠利益的重要問題。另有29.69%的人員對社會人際關系表示擔憂,包括醫患關系、同事之間的關系以及家人的關系。醫生需要與患者、患者家屬、醫院同事以及其他各方人士打交道,同時處理各種不同關系,人際互動比較復雜。如果社會人際關系良好則會對工作起到積極作用,但如果稍有偏差,則可能帶來危害,這與苗雙虎[2]的研究是一致的。經濟收入方面的擔憂占到25.63%。其他方面如學習方面的擔憂占10.93%。見表1。
本次調查表明,轉制醫院聘用醫務人員總體現狀較好,工作穩定,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享受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大病醫療等各項保險,享有帶薪年休假、探親假,有參加學習培訓的機會,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可靠的保障。但調查也顯示,轉制醫院聘用醫務人員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主要表現為心里缺少歸屬感、社會認同感差,同時有來自工作、經濟及社會人際關系等方面較大的壓力。
人性化管理是在科學人生觀的基礎上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其本質在于激勵人的積極性,從而發揮其創造性。聘用醫務人員作為醫院的新生力量,并將逐漸成長為醫院的骨干,醫院要想吸引、留住和用好這些人員,就必須注重他們的個人發展,讓其創造自身價值的能力與醫院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人才資源與醫院發展形成一種息息相關的互動關系[3]。轉制醫院對聘用醫務人員更要強化人性化管理,針對他們特殊身份的實際情況,了解其真正需求,采取多種方式解除他們的困惑、困難,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對新員工可以帶領他們參觀企業礦區,了解周邊單位員工學習和生活狀況,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充實業余文化生活,搭建年輕人戀愛、結婚、住房等具體問題的解決平臺,把員工的心留住。對于工作年限長的員工,要重視他們的主體地位,幫助他們認識自身價值,樹立長遠發展目標,安排其學技能、管理知識,培養各自專長,并建立好學習、培訓等機制,鼓勵他們練好本領,為醫院發展做出貢獻。
根據衛生部醫院管理對三級醫院評審標準中人員編制比例要求,醫院人力資源為1(床)∶1.5(人)。通過調研發現,現在大多數醫院均達不到這個標準[4],企業轉制醫院同樣也不例外。醫院在轉制期間,由于特殊的專業性質,許多人員無法安置和轉到原有企業,只能由轉制醫院承擔,因此,轉制醫院承擔了沉重的人力成本負擔,導致人員臃腫、結構不合理,機關、后勤人員偏多,臨床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下降,造成臨床醫務人員工作負荷加重。加上國家對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出臺,患者數量猛增也不同程度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臨床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以及高風險、無規律的“三班倒”狀態讓醫務人員不堪重負,身心疲憊。因此,重視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減輕工作量,是轉制醫院管理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對臨床醫生緊缺特別突出的科室,可以優先增加臨床醫生數量,通過招聘大學生、引進成熟人才等方式,盡快緩解人員不足。二是對護理人員匹配比較合適的科室,可以采用合理排班、彈性工作制等方式,在患者高峰時間及工作量較大的時間段,加強上班人員數量,其他時間可減少人員上班。三是啟動人員應急機制,隨時根據科室需求,調動相關專業人員去協助工作,以避免人員相對固定造成的資源浪費。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經歷,是職業、職位的變動及工作理想實現的整個過程。在現代社會,職場上的人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5]。醫院管理者如果能將員工的職業規劃設計納入醫院的激勵方案中統一考慮,加強員工的職業規劃教育,適當指導和修正其合理性,在醫院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中考慮員工個人的職業發展,對推動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必將起到推動作用[6]。對聘用醫務人員實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可以讓他們有較好的歸宿感、自信心和較清晰的努力方向及較穩定的從業心態。一般可根據聘用醫務人員的性格氣質、職業愛好、專業能力規劃為兩種上升通道:一是技術上升通道,通過專業技術職稱的考試、評聘等方式,醫生逐步從初級的醫師上升至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護士從初級的護師上升至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二是管理上升通道,從普通醫生、上升到科副主任、科主任、副院長、院長,從普通護士上升至科護士長、護理部主任。具體通過量身定做職業目標,確定職業發展路徑,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提高綜合素質,逐步實現職稱、職務的晉升,滿足醫院及個人發展的目標。
醫院薪酬管理直接關系到聘用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科學、準確、合理地做好這項工作,是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促進醫院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根本要求。要為員工提供公平的工作平臺,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在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對醫院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調整,對員工進行崗位定位并實行績效考核,其重頭戲是重新設計薪酬制度,以達到一崗一酬、易崗易薪的目標[7]。結合轉制醫院從業人員類別復雜的實際狀況,有原有的企業轉制員工、新聘醫務人員、留原企業委托代管職工等,不同類別人員執行不同工資標準。總的薪酬福利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崗位津貼和福利保險。對于轉制后聘用的醫務人員,他們作為醫療隊伍中的主體,與參與改制員工相比,他們沒有帶資額,在住房公積金方面沒有享受待遇,因此在薪酬制訂上一定要有所側重,對重點的專業技術崗位要根據崗位大小、技術含量、風險因素有所區分,在績效獎上根據勞動強度、工作數量、經濟效益有所區分,在工會福利方面要和原改制員工標準一致,在住房分配、療養休假、節日加班、物資分配供應方面不打折扣,以確保聘用醫務人員獲得同工同酬的標準和待遇。
醫學科學的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培訓是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對醫院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聘用醫務人員作為醫院后備人才,其學習和培訓效果的好壞對醫院的發展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切實提升聘用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其業務知識及技能水平,醫院應規范培訓、學習體系,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目標和措施。培訓體系包括建立外訓、內訓和網絡培訓體系,外訓包括外出進修學習、參觀考察,內訓包括院內講座、操作示范、讀書交流等。培訓內容包括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及基礎知識、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三基”訓練、醫務人員的服務營銷、溝通技巧、法律法規知識等。只有緊密結合醫院發展戰略,充分考慮聘用醫務人員的學歷和專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規范化培訓,才能有效調動醫務人員學習和工作熱情,最終激勵他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有所作為,確保醫院發展目標的實現。
[1]方鵬騫,韓雪磊,吳少瑋.企業醫院轉制前后人力結構變化探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1):32-37.
[2]苗雙虎.醫務人員工作壓力調查及其原因剖析[J].中國衛生事業,2011,(5):339-340.
[3]王靜宜.新醫改條件下醫院人文精神構建的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8):69-70.
[4]左秀蘭.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與規劃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1(27):38-39.
[5]羅軍,禹玉蘭.公務員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身心健康關系的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9):709-711.
[6]朱元元,曾宏逵,季昶,等.職業規劃設計在聘用制醫務人員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0,9(17):867-868.
[7]羅云霞.從人力資源管理難點看國有企業醫院改制——從深圳流花醫院談起[J].現代醫院,2008,8(10):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