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瑜清 江西財經大學
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股票價格的關系是貨幣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國外學者做過大量研究。凱恩斯學派認為,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會導致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變動,引發資本市場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隨之市場利率發生變動,進而引起投資變動,通過乘數效應機制,社會總支出和總收入增加,物價也相應上升。貨幣學派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直接引發國民收入的變化。央行增加或減少貨幣量供應從而引起利率降低或上升,利率的降低或上升會使得金融資產價格上升或下降,導致個人財富增加或減少,從而引起消費支出的增加或減少,最后導致總支出和總收入的增加或減少,同時物價上升或下降。股價由股票內在價值和市場的供求均衡所決定。一方面,當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居民隨著手中所持有的貨幣數量的增加及其貨幣收益率的下降,他們的理性選擇是把更手中所持有的多的資金投向有價證券,從而引發資產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增加貨幣供應量,通常會導致更多的資金流入股市和其他領域。相反,減少貨幣供應量會減少股市資金量,從而影響著股市的價格。
國內學者大多從實證的角度論證貨幣政策對產出和股票價格的影響。如周英章和孫崎嶇(2002)采用協整、Granger檢驗、方差分解等方法對股價波動與貨幣供應量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來看,股價和貨幣供應量在統計上是高度相關的;股價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為顯著,而貨幣供應量對股價的作用則相對較弱。孫華妤和馬躍(2003)采用了Rolling VAR和augmented VAR與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相結合的計量方法對央行干預股票市場的必要性、有效性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利率對股價有顯著影響。央行影響股票市場的政策工具只能選擇利率,而不能是貨幣數量,因為利率影響股票價格,貨幣數量對股票市場不起作用。孫洪慶、鄧瑛(2009)采用協整理論和VAR模型對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股指和貨幣供應量、利率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貨幣供應量是股指的Granger原因,利率不是股指的Granger原因;與利率相比,貨幣供應量對股市的影響更為顯著。孟祥蘭、雷茜(2011)采用協整、VECM模型以及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法對我國貨幣供應、物價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得到物價水平在長期中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明顯,在短期內,也存在負面影響,但影響方向不明顯;短期內物價水平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促進效應,長期內貨幣非中性。
本文主要利用M1、GDP、CPI季度同比增長率和深圳成指,通過實證分析,檢驗了M1的變動對GDP、CPI和深圳成指的影響。本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變量選取、數據說明及其統計性分析;第三部分實證分析上述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一部分是結論及建議。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股價的關系,因此,應當選取合適的能夠反映三者的統計指標來研究它們的關系。本文采用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變化為解釋變量代表貨幣政策的變動,RM1、RGDP、RCPI三個指標分別代表M1、GDP、CPI季度同比增長率和深圳成指RRSZ代表股票價格水平的變化。樣本期從1995年第四季度開始至2012年第四季度。貨幣供應量M1是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解釋變量RM1變化受央行控制,是外生變量;RGDP、RCPI和RSZ是被解釋變量。以上數據均來自WIND數據庫。
首先對各變量的關系進行描述行統計分析,由圖可以看出,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速控制在10%到30%之間,M1增速的變化基本和深圳成指的變化同步,CPI同比的變化滯后M1變化6至12個月,說明我國M1變化傳導至CPI的變化需要6至12個月,GDP的變動也與M1的變動有一定的相關性。當M1同比增速低于10%時,經濟趨冷,央行采取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股價同時上揚;當M1同比增速高于30%時,經濟過熱,央行減少貨幣供應,M1增速回落,股價同時回落。

圖 變量散點圖
其次,對各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顯示,RM1和RCPI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非平穩假設,RGDP和RSZ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非平穩假設。

表1 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再次,對各變量做Granger因果檢驗。在經濟變量中有一些變量顯著相關,但它們未必都有意義,因此要判斷一個變量是否是另一變量變化的原因,必須用相關的檢驗方法對其進行檢驗。本文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對RM1與RGDP、RCPI和RSZ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其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RM1不是R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這說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在Granger意義下影響GDP的變化,且效果顯著;在1%顯著性水平下,不能接受RM1不是RSZ和RCPI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即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在Granger意義下影響RSZ和CPI的變化,且效果十分顯著。

表2 各變量Granger檢驗結果
在Granger因果檢驗的基礎上,運用AIC和SC信息準則確定相關變量的滯后階數,然后構建如下自回歸模型。


U1(t)、U2(t)、U3(t)均為白噪聲過程。公式下的括號中數字為對應的t統計量,各參數均在5%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不為0。(1)式表明,當期CPI的變動不僅受前一期CPI變動影響,而且與前一期M1同向變動,這也驗證了M1傳導至CPI有一個滯后期;(2)式表明,當期GDP的變動不僅受前一期GDP變動影響,而且與當期M1同向變動;(3)式表明,當期股票價格不僅受前一期股價的影響,而且受當期M1影響同向變動。
本文運用ADF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和VAR模型分析了1995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與GDP、通貨膨脹和股票價格的關系,得出:當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速控制在10%到30%之間,M1增速的變化基本和深圳成指的變化同步,CPI同比的變化滯后M1變化6至12個月,說明中國M1變化傳導至CPI的變化需要6至12個月,GDP的變動也與M1的變動有一定的相關性。當M1同比增速低于10%時,經濟趨冷,央行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股價同時上漲;當M1同比增速高于30%時,經濟過熱,央行減少貨幣供應,M1增速回落,股價同時回落。
因此,本文認為貨幣政策的變化(主要指貨幣供應量M1的變化)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而相對高的M1增長會導致股價上揚,股票投資者應該充分考慮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如許多學者所研究的結果一樣,貨幣政策對物價水平影響存在滯后性,因此,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的時候應充分考慮這一情況,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其作用并非十分顯著。
[1]周英章,孫崎嶇.股市價格、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中國1993-2001年的實證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2]孫洪慶,鄧瑛.股票價格、宏觀經濟變量與貨幣政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協整分析[J].經濟評論,2009:年第4期
[3]孫華妤,馬躍.中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的關系[J].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4]鄭鳴,倪玉娟.資產價格、通貨膨脹與最優貨幣政策—理論分析和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11期
[5]孟祥蘭,雷茜.我國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1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