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悅 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自2006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成穩定增長態勢,居高難下。以蔬菜為例,蔬菜零售價格高位運行,消費者“買菜難”;農民賣菜價格低、利潤薄,又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場現狀,造成農民“賣菜難”;流通中間商環節普遍被詬病,人們認為是他們放大了流通成本,分享其中利潤,形成了“兩頭叫,中間笑”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國家部署、推行“農超對接”試點工作,欲以解決這一問題。農超對接,即“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超市+消費者”模式(以下簡稱農超對接模式),自施行以來,卓有成效。
農超對接的出現,對有著承擔約70%的農產品流通任務的“農戶+批發商+零售商+農戶”(以下簡稱中間商模式)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農超對接中農產品流通環節少、降低流通成本,在利于農戶、消費者的同時,超市的可獲利潤空間仍比較大,以較低的售價從價格上對中間商形成擠兌,中間商利益嚴重受損。
為比較兩種流通模式優劣,本文首先對流通成本進行考察,并對流通效率中流通費用率進行比較,由量化資本入手進行分析比較。所謂流通成本即指商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過程在不同階段的總費用支出,主要包括:人工、運輸、包裝、貯存、損耗等費用。流通效率是指流通過程中所有收益與成本的直接或間接比較。本文中所使用的流通費用率是指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流通費用占現實的銷售額的比率,以錦州市葡萄流通為案例。
1.流通成本。流通過程中,由于超市以優質農產品為主要經營項目,因此收購成本就會高于普通農產品,由下表可見同等重量單位下傳統模式銷售額為1800元,而超市的銷售額卻是4166.7元,是傳統模式的2.3倍多。在中間流通環節中,大型超市由于是新建立的流通渠道,其所需要的信息尋找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等都要高于早已形成的傳統模式,并且,其對大型冷庫的建立與維護都大大提高了中間商環節的流通成本,最后,由于對品質的高要求,其損耗率比傳統模式要高,造成農超對接模式的流通費用1353.1元是傳統模式流通費用的3倍多。

表兩種流通渠道下流通環節及流通總體的流通費用與銷售額
2.流通效率。中間商流通模式的流通費用率為21.83%,中間商環節與零售環節的流通費用率分別為24.78%、19.71%。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流通費用率26.74%,中間環節與零售環節的流通費用率分別為32.47%和22.70%。可見,無論是流通總體的流通效率,還是各個流通環節的流通效率,傳統模式都要比農超對接模式更高。
中間商流通模式相較于農超對接流通模式更具有立于流通主體地位的優勢。農超對接是一種很好的補充流通模式,但在現在市場條件下農超對接還存在缺陷,需要去不斷完善。經濟問題往往是系統性問題,一些看是快刀斬亂麻的方案未必符合經濟規律,擾亂了經濟體系的平衡,其后果是造成更長期、更深遠的逆向效應,只有系統的分析問題,尋求符合市場規律的解決之道。
農超對接就是以省去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的一種新思維,這種方法在某些方面確有奇效,卻有著自身的弊端,不可成為流通環節的主體。那么應當如何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呢?
方法就是可以通過提高流通效率來降低流通成本,最后降低農產品價格。
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取代產地批發商,與銷地批商直接進行貿易活動。
在傳統中間商模式中,生產者與批發商之間往往存在著經濟人的角色,他們負責采集生產者與批發商的信息,并將信息在兩者之間傳遞,形成橋梁,促成農產品向下一級流通。同時在“生產者+經濟人+產地批發商“環節必然會產生中間商為增加自身利益而在農產品價格方面變向疊加自身利益,而農業專業合作社卻因是農民自發組成,雖然會同樣因為包裝、運輸、貯存、搬運等方面產生成本,卻會較該部分中間商所分得的利益小很多,這就可以提高農民收入,降低農產品價格,并且不會對流通效率產生負面影響。最后以比較低的銷售價格在產地批發市場銷售給銷地批發商。同時,建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進行監督,防止其可能存在的壟斷或暴利行為。
[1]寇榮,譚向勇.論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08(5)12-15
[2]楊宜苗,肖慶功.不同流通渠道下農產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2):79-88.
[3]馬翠萍,肖海峰,楊青松.蔬菜流通主體成本與收益分配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11(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