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高壽百歲以上,鶴發童顏,究其原因乃養生有道。廣西宜山縣(現已改名為宜州市)的冉大姑是全國第五屆人大代表,107歲時還全年出工298天且耳聰目明。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嚴濟慈先生雖年過八旬依然精力充沛,他在向記者介紹養生經驗時說:“我就是凡事想得開,不犯愁……”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不少剛剛跨入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叫苦自己有了皺紋,頭發白了,眼睛花了,記憶力不行啦……于是走起路來沒精打采、彎腰駝背,下班回家往床上一躺唉聲嘆氣,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好像真是老得不行了。其實這些人生理上老得并不明顯,但是心理上確實“老”得不輕。
唐代高僧無際曾給世人留下一帖耐人尋味的養生《心藥方》: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快樂、方便不拘多少。上方諸藥在寬心鍋內溫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三思研末煉蜜為丸,每日三服,不拘早晚,用和氣湯送下。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兩頭蛇、笑里刀。十味若能配全,可福壽雙全,若用其四五味亦可減罪延年消災免患;若一味不用,則病入膏肓,雖扁鵲良醫亦不可救。
其實,養生之道并不神秘,稍加留意均能做到。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也就兩點——
其一,暢心志。
大量的資料證實:一個有理想、勇于開拓進取的人,由于大腦經常處于積極思維的過程中,始終是充滿活力。其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的代謝機能相應加強,特別是積極樂觀的情緒直接影響內分泌的質和量。神經系統的正常有利于機體激素的平衡協調。
祖國醫學一貫重視情緒和意志對健康的作用。如《靈樞·本臟》篇云:“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說明人的情緒、意志協調、舒暢則必然健康,所以中醫特別注重養神以防病。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靈樞·本神》:“和喜怒而安居處……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當今,人的壽命很少超過百年,達到預期的生理天年(120歲),除身患疾病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精神抑郁、苦惱、悲觀和意外打擊;善養生而長壽者正是由于能排憂解難、暢志舒心、樂觀進取的結果。
其二,節欲望。
《孟子·告子》:“食色性也。”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繁衍,首先要滿足食欲、性欲這兩大基本需求。但滿足有個標準和界限,許多人往往忽視這一條,總以為只要有條件盡可能多吃些可口的美味佳肴才有利健康,其實不然。古代傳統的養生之道提倡清淡為主,忌甘、肥、脆、濃等“腐腸之物”。現代醫學也認為高脂、高糖、高蛋白不可過量,以免導致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或冠心病。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竹簡《養生方》云:“治氣有經,務在積精,精盈必瀉,精出必補”;“氣有八益七損,不能用八益去七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居衰……”所謂“淫聲美色破骨之斧”,意指欲必傷腎,腎傷則精竭氣散,未老先衰諸恙纏身,故提倡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盛則氣盛,神全則體健。
但這決非要人們禁絕合理的性生活,正如《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非男女不可近,但宜節之”。現代醫學已證實,正常的性生活不但有益于夫妻感情的和諧,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國外文獻報道,相對比夫妻雙全老人要要比孤寡男女老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