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顏 朱建平 劉力力 洪 梅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包括收詞、定名、定義及英譯等步驟,均須遵循一定的工作規范。定名工作是名詞審定的重要環節,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制定的“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1],定名工作應當遵循單義性、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民族性、國際性、約定俗稱等原則。單義性是名詞術語定名的主要原則之一。
我們在中醫藥名詞審定工作中,根據“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制定“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并遵守其規定的單義性原則,兼顧中醫藥學的學科特點,妥善解決了有關疑難問題。本文擬依據上述名詞審定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闡述中醫藥名詞術語定名的單義性原則具體實施方法。
單義性是術語學最主要的原則之一。現代術語學創始人歐根·維斯特認為:“每個概念基本上只應具有唯一的一個名稱,反之亦然。……在術語學中,既不應該有多義的名稱(同音異義詞和多義詞)存在,也不應該為一個概念制定多種專業的命名(同義詞)。”[2]單義性即名詞與其所指稱的概念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一個概念應確定一個,且只能確定一個與之對應的規范的中文名稱。當一個概念有多個名稱時,應確定一個為正名;當一個名稱指稱多個概念時,應根據不同的概念分別確定不同名稱,以客觀、準確地表達概念。
絕大多數科技名詞具有單義性,雖然單義性在術語定名中是最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單義性一般是就名詞在某一特定專業、學科范圍而言的,它只表現在特定的專業學科中,并總是依附于某個專業學科。離開特定的專業學科來籠統地討論名詞的單義性,是對名詞單義性的曲解。如“運動”這一語音形式,在物理學中指“物體位置的移動”,在哲學中指“物質存在的形式”,在政治學中則指“有組織的有政治內容的群眾性活動”。抽象地看,“運動”似乎具有多義性,但當“運動”各義具體到某一特定專業學科時,它又是單義的。
實現術語的單義性,需要解決“一義多詞”和“一詞多義”的情況。對于這兩種情況,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盡量達到“一義一詞”。簡言之,“一義多詞”情況可以通過設立異名等方式解決;“一詞多義”則可以根據學科門類而分別定名,或者因外文名詞相同、漢語概念不同而分別定名。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規定:中醫藥名詞的定名須貫徹單義性的原則,一個概念應確定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規范的中文名[3]。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由于歷史性、人文性等原因,中醫藥學名詞術語具有相當濃厚的人文屬性,并非單純的科技名詞,因此難以達到絕對的單義性。在中醫藥名詞審定工作中,“一義多詞”“一詞多義”等現象的存在較為普遍,成為定名工作的難點。例如“七情”一詞,既表示病因之一,也是中藥的配伍形式,這是“一詞多義”的典型例證。“一義多詞”現象的典型例子,如“子宮”“女子胞”“子臟”“子處”“胞”“胞宮”“胞胎”等多個名詞,都可指代解剖器官子宮。我們認為,為了更好地規范、審定中醫藥學名詞,應該結合中醫藥名詞術語特點,探索總結適合中醫藥學特色的單義性原則具體實施方法。
“一詞多義”在漢語名詞中較為普遍,人們常借用比喻等方式賦予已有的名詞以新的概念。如生物學中的“病毒”被借用到計算機領域;計算機領域的“軟件”被借用到管理學領域。由此可見,強調不能“一詞多義”,更主要地體現在同一個專業領域。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各種學說理論層出不窮,因此名詞術語的一詞多義現象比較常見。處理中醫藥名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我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分化不同義項
如果某個名詞有多個義項,選擇其他名詞分別承擔其中一個義項,從而實現該名詞的一詞一義。例如“三焦”一詞,具有兩重含義:①臟象名詞。指六腑之一。②耳穴名稱。定名時在指代耳穴的“三焦”前加方括號,加注“耳穴”,將“三焦”的義項分化([耳穴]三焦),“三焦”即實現了單義性。“三焦”的英譯,則采用譯名后加注穴位編號的方法(sānjiāo(CO17)),從而實現單義性。又如“厥”有兩義,一是疾病名,指昏厥;二是癥狀名,指四肢冷。為了實現單義性,前者定名為“厥證syncope”,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后者定名為“肢厥cold limbs”,指四肢逆冷的表現[4]。
(2)淘汰不常用的義項
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協調一致等原則,淘汰不常用的義項。例如“霍亂”。中醫傳統所說的霍亂,指以上吐下瀉為主癥,發病急驟,揮霍繚亂的急性胃腸道疾病;而現代所說的霍亂指“感染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中西醫對霍亂的定義迥然不同,如果兩個義項并列,使用時很容易出現混亂,甚至造成社會恐慌,同時也不符合國家有關傳染病的法規。因此,根據科學性、協調一致等定名原則,傳統中醫的霍亂含義在名詞審定中被淘汰掉,“霍亂”定義采用了現代醫學的定義——“感染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
(3)保留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一詞多義現象
術語學認為,單義性只表現在特定的專業學科中,并總是依附于某個專業學科。有時,一些不同的或相鄰的專業學科采用了同一個名詞來表達各自所在專業學科的特定科學概念,這種一詞多義現象應該予以保留。例如“七情”,在中醫基礎理論領域,指“人之情志活動的統稱,具體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是人體對客觀事物或現象所做出的不同情志反應”;在中藥學領域,“七情”又指“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的合稱。說明中藥配伍后藥效、毒性變化的關系”。顯而易見,“七情”在兩個領域有不同的內涵,代表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這兩個義項都應保留。又如“胃”,在中醫基礎理論領域,指“六腑之一。位于中焦,其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飲食物”;在中醫診斷學中,指“脈象有胃氣,即脈勢和緩,往來從容,節律均勻的脈象”[5]。因此,這兩個義項也都應保留。
(4)因學科門類的差異而分別定名
有的一詞多義不僅僅是單個名詞的問題,而是一類詞與另一類詞的問題。例如,病機類的名詞與證候類的名詞,多數存在重復現象。如果只考慮單義性,就會丟失大量名詞。中醫藥名詞中做了如下處理:①在名詞后增加文字以區別不同義項。此法應用于同名的病機名詞與證候名詞,統一在證候名詞后面直接加“證”字。例如病機名詞“血虛”,在“血虛”后加“證”字,即成證候名詞“血虛證”。②在名詞后增加一個帶方括號的文字以區別不同義項。此法主要用于區別同名的癥狀名詞與疾病名詞。例如癥狀名詞“頭痛”,疾病名詞“頭痛[病]”,“病”字外加方括號,指該詞使用時“病”字可以省略。如此操作,既明確區別了兩詞的內涵,也避免了在臨床上作為病名使用時,必須用“頭痛病”來代替“頭痛”的情況,兼顧了科技名詞定名的簡明性、約定俗成原則。
(1)選定一詞,舍棄他詞
這是定名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根據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民族性、國際性、約定俗成、協調一致等定名原則,選定一個名詞,舍棄其他名詞。例如“胞宮”的定名。胞宮指“奇恒之腑之一。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腸之前,下口連接陰道,為女子發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4],相當于現代解剖學的子宮。“胞宮”在中醫學中有多個同義詞,常見的有“子宮”“女子胞”“子臟”“子處”“胞”“胞宮”“胞胎”[1]。按照民族性原則規定,定名時應考慮我國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詞特性。要盡量采用具有我國特色的科技名詞。“胞宮”與現代醫學解剖器官子宮基本同義,但出于保留中醫特色考慮,未選擇“子宮”,最終定名為“胞宮”。
(2)設立異名
一個概念有多個名稱時,應確定一個名稱為正名,即公布的規范名。根據具體需要,也可以設立異名。異名包括全稱、簡稱、又稱、俗稱、曾稱。①全稱、簡稱:全稱和簡稱是與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詞,全稱和簡稱是相對而言的,簡稱是全稱的簡潔表達形式,全稱是簡稱的完整表達形式。例如“素問”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簡稱,“黃帝內經素問”是“素問”的全稱。②又稱:若一個概念定名存在分歧,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習用的名稱,如果取消其中一個,可能帶來不便,如果不處理,分歧更得不到解決。這類名詞暫且處理為“又稱”,在一個時期內均可使用,推薦的“正名”使用日久,“又稱”可能逐漸消亡,這就能逐步引導名詞的統一。例如“四氣”又稱“四性”,“哮病”又稱“哮喘”。又稱是非推薦名,特殊情況下允許定一個“又稱”,只在一定范圍內使用。③俗稱:是非學術用語。例如“假神”俗稱“回光返照”。④曾稱:是已淘汰的舊名稱。例如“胞宮”曾稱“女子胞”[4]。俗稱和曾稱都屬于不推薦使用的名詞,為了便于查考,故予保留。
單義性原則是科技名詞審定的主要原則之一,單義性原則規定一個概念僅確定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規范的中文名稱。名詞的定名工作需要解決“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情況,實現“一詞一義”。中醫藥名詞的定名工作應該結合中醫藥名詞術語特點,探索總結適合中醫藥學特色的單義性原則。“一詞多義”的處理,可以采取分化不同義項、淘汰不常用的義項、因學科門類的差異而分別定名、保留不同學科之間的一詞多義現象等措施。“一義多詞”的處理,常采用選定一詞舍棄他詞、設立異名等方法。總之,實現中醫藥名詞審定的單義性原則,既要遵守科技名詞審定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也要根據本學科特點,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規則與措施。
[1]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法[C]//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名詞審定工作參考資料.2011:1.
[2]歐根·維斯特.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王永炎,朱建平.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工作的探討[J].科技術語研究,2002,4(3):3-6.
[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 內科學婦科學兒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