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肖的侄兒韓復強在上海一家咨詢公司工作,因為公司業務曾得到某部門領導幫助,臨近春節,韓復強想去送禮,可是完全摸不著門路。
韓復強擔心送輕了被人看不起,送重了又被人拒絕。為此,他問了老肖,最終確定的方案是“細水長流”:從家鄉土特產開始,再慢慢摸索領導的喜好偏好……在他看來,這是一件比本職工作更難做好的事,“但是確實建立起人情關系以后,生意上的事兒就更好辦了。”韓復強認為既然“規則”如此,再“麻煩”也得做。
對于收禮,也有被“潛規則”裹挾的煩惱。“每到節假日,一些下屬的部門、協會、企業會把該送到各部門各級領導的禮金列好單子,什么節日什么級別什么部門送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規矩。”老肖說,“其實未必是要請領導幫忙辦事,就是怕心意沒到被領導‘惦記’。”
這種“禮”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通常都不是以個人的名義送,很難拒絕。“拒絕就不是一筆禮的事,而是得罪了一群人,包括單子上所有收禮的人。”老肖認為,一些并不想收禮的領導,也因此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只這些,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煩惱”:物價漲了今年要不要多送點?去年已經送過這個了今年要不要換換?新晉的領導和要走的領導分別送多少?上面領導給我打過電話這禮我不收是不是就開罪了他?……
“送禮的不敢不送,收禮的不敢不收。”每臨節日,這個奇怪的圈,幾乎把所有人都“困”在里面。
韓復強在送禮這件事情上請教老肖,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不敢說什么花樣都知道,只能說見識過這些年來的一些變化。”老肖對此頗為“謙虛”。
通常送禮會選一些便于“流通”的“硬貨”。“購物卡、保健品、高檔煙酒、黃金首飾……這些東西拿出門就有人回收,轉手送其他人也很方便。”老肖說,這部分禮品養活了不少黨政機關住宅小區周圍的“回收店”。
“能和領導走得近一些的,就會送點‘稀罕’的東西。”老肖分析說這部分東西不僅價值“硬”,而且還“少見”,“名家字畫、古董藏品、奇石異珍……送這些上檔次東西的人,肯定是心懷鬼胎,敢收的人也多半心知肚明。”
“還有一種送的是情,尤其喜歡從領導的家人入手。”老肖回憶,他曾見過有位領導作風很正,一般東西打動不了,結果有一年春節,某企業老總極其“細心體貼”地把他母親接到海南度假,半個多月的時間衣食住行都安排得“特別好”,一下子就被“記住了”。
而說起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禮”,老肖認為是“名”。他說:“送個高校的特聘教授、榮譽教授、客座教授,研究機構的顧問、委員什么的,看上去冠冕堂皇,還挺有文人學者的派頭,但實際上是為輸送利益鋪平了道路。”
“送禮清單的‘進化史’,實質上就是領導干部弱點的‘暴露史’。”老肖說,禮品的“進化”讓他都覺得“防不勝防”,一旦染上了最后就會像病毒一樣擴散成“災”,他總結曾經看到過的一些落馬干部時說,“被最喜歡的東西害死,被最信任的朋友坑死。”
“最近一段時間,感覺送禮的風氣有所收斂。”老肖笑稱,“騰后備箱的次數明顯少了。”他覺得,最近一段時期輿論監督、查處腐敗的力度明顯加大,尤其是網絡監督讓一些領導干部不得不收斂,另外,行政事務的公開透明也讓不少事沒有了“操作”的空間。
名表、名筆、名牌腰帶不敢戴了,好煙、好酒、好茶不敢拿手里了,古董、字畫、紅木象牙不敢放家里了……這是老肖看到的一些變化。
不過,當送禮送到那些眼睛盯不到的地方,怎么辦?
“治標不治本的法子,會讓病毒深藏,但不是消滅了。”老肖覺得,一些地方逢年過節出臺的“禁令”,因缺少監督和執行的力度,起不到什么作用。治理節日“禮災”到底有什么好辦法,老肖說他作為司機,心里也沒數。(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