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方喜
200進3區年域,協黨調中發央展、、國全務面院建從促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吹響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進軍號角。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備受國內外關注。10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帶領4300萬遼寧人民,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全面落實振興戰略,付出了艱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重大成就。曾經為共和國做出重大歷史貢獻的遼寧老工業基地,煥發了生機活力,實現了鳳凰涅槃。
成就之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10年間,遼寧經濟止住下滑、逐步回升,進而持續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從5458.2億元增加到24801.3億元,年均增長1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連續增長,從399.7億元增加到3103.7億元,年均增速達22.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強勁上升,從1605.6億元增加到21836.3億元,年均增速達到3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7個百分點。振興10年,遼寧經濟總量連跨兩個萬億元臺階,在全國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成就之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振興伊始,遼寧實施了大規模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股權結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90%以上的國有工業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脫胎換骨”;通過政策性破產、核銷呆壞賬、豁免歷史欠稅、處置不良貸款等政策,多數企業卸下了沉重歷史包袱。一批大型骨干企業實現了戰略性重組,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改制后的國有企業雖然數量減少63%,總資產卻增長1.3倍,成為振興的主力軍。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占全省比重已達到63%,打破了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撐起了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遠大、忠旺等具有世界影響的民營企業不斷涌現,成為推動遼寧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投融資和財稅體制改革繼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科技教育衛生事業改革邁出新步伐。
成就之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振興以來,我省傳統產業和重點企業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工藝流程不斷優化,裝備水平明顯提升。裝備制造、石化、冶金和農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占全省工業比重80%以上。其中裝備制造業比重達到31%,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正在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邁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成果顯著,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級乙烯裝置、大型盾構機、高檔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實現了自主化。華晨汽車產業呈集群化發展之勢,年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石化工業以撫順乙烯、恒力石化等重點工程為標志,產業鏈不斷延長,集中度、加工度不斷提高。冶金行業技術裝備和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鞍鋼、本鋼等加大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力度,形成了精品鋼材制造基地。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有力地支撐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沈飛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殲擊機在“遼寧號”航母成功起降,大壯國威,標志著國防軍工科技水平的新跨越。振興以來,我省服務業發展備受重視,軟件和服務外包、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成為新的增長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屢創新高。
成就之四: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我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全面實施了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沈陽經濟區一體化和突破遼西北三大區域發展戰略,有效拓展了經濟增長空間。特別是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提升了遼寧在全國的地位。以大連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以42個重點園區為載體,以重大項目為支撐,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建設沿海產業基地,成為我省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以沈陽為核心的沈陽經濟區,一方面積極推進八城市同城化一體化,傾力打造“一核五帶”,促進資源要素、人口流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方面著眼于政策、合作、經營等模式探索,通過先行破解制度創新難題,重塑區域內生發展能力,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中流砥柱。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突破遼西北戰略,強力支持發展皮革、液壓、專用車、換熱設備、新能源電器等產業集群,投資建設一大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遼西北三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突破。阜新等資源枯竭城市積極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開始走上轉型之路。
成就之五:基礎設施逐步完善。10年來,遼寧大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逐步完善能源、交通、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在能源建設上積極發展風電、核電等新興可再生能源,紅沿河核電站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有效緩解了能源瓶頸約束。在交通建設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增加到3912公里,新建農村公路3萬公里,100%行政村通油路。哈大高鐵、沈陽地鐵順利通車運營,1443公里濱海大道全線貫通。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港口群建設穩步推進,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8億噸,形成了以大連、營口為主多層次港口發展新格局。在水利建設上,大伙房水庫輸水、遼西北供水等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取得重大成效,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9.5億立方米。
成就之六:全面開放格局形成。振興以來,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17.4億美元增加到1039.9億美元,年均增速16.9%。積極設立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大力推動沿邊國際經濟合作。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39.2億美元增加到267.9億美元,年均增速21.2%,躍升至全國第2位,成功引入了英特爾、寶馬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外資項目。堅持“走出去”戰略,沈陽機床、北方重工等企業成功并購國外知名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實施海外企業并購工程,并購國外150家科技型企業,大大拓展了研發水平和國內外市場。
成就之七:民生保障成效明顯。我省在加快經濟振興的同時,著力實施重大民生工程,使振興成果廣惠于民。率先開展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試點,180萬國企下崗職工順利實現并軌,各類社會保險相繼建立并覆蓋城鄉,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零就業”家庭援助機制,有效解決困難群體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002年的6.8%降至2012年的3.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起開展大規模城市棚戶區改造,累計安置棚戶區居民70多萬戶、210多萬人,影響深遠。10年間,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25元增加到23223元,年均增長13.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2751元增加到9384元,年均增長13.1%。社會和諧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
成就之八: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采取有力措施節能減排,實現了工業能耗持續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通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河道生態以及重點污染治理工程,加強各類保護區環境建設,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到38%,遼河、凌河流域水質明顯好轉。近年來,通過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工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遼寧10年振興巨變,充分證明了中央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是完全正確的。歷經10年洗禮,遼寧老工業基地站在了振興發展的新起點,正期待著中央新一輪振興政策的召喚,向著全面振興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