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一年級學生入學,12月就面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跳繩就是其中測試項目之一,跳繩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女生較男生情況好,但是不會跳的和跳的質量不高的現象男女生均有。把這些學生統統歸咎于協調性差、悟性不強是極不恰當的。筆者在分析這兩類學生動作形成的原因基礎上,針對性地確定了“壓腳束臂”輔導法,制定輔導步驟,經過1~2周的輔導(只需體育課堂上最后幾分鐘的輔導),學生可熟練的跳短繩,練習一段時間后則能夠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或良好標準。
一、跳繩姿勢
根據學生搖跳的典型動作姿勢歸納以下幾種,不一定準確,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提拉式或先跳后搖式:有跳的動作,有(提)搖繩的動作。能夠跳過的極少。
2.掄砸式:搖繩使勁向下,動作迅猛,但是不連貫,有低頭、身體前弓現象,繩砸落在地上響聲較大。即使跳過也只是單個,不能連續多個。
3.團身式:蹦得高,屈體團身,全腳同時落地,落地整個身體下蹲,有的身體不斷向前方移動。過與不過均有,不連貫。
4.兜腳式:繩的前端不斷地打結絞在一起,時間一長就無法繼續跳下去。能夠跳過,也比較連貫,但動作緩慢,最后無法跳繩。
二、動作分析
上面列舉的幾種跳繩動作是由搖繩時機不當或搖繩方法不規范造成的,幾種姿勢常常是相互交織聯系在一起的。下面就各種姿勢側重點做簡要分析。
1.提拉式(先跳后搖式)
學生起跳后才搖繩,當繩落到下方時,雙手在體側向上提拉跳繩。此時腳已近落地了,繩還在空中,或是腳落地瞬間,繩也同時落地,學生認為向上提拉就會把繩搖過,其實已經晚了,向上提拉只是加速把繩打在已經落地的雙腿上。這種跳繩方式自然很難跳過,學生也就只有等繩子落在地面靜止后,再從繩子上面“蹦過”才能進行下一次。
2.掄砸式
雙手握繩在體前,搖繩時從體前經下,再從后經肩上過(甚至有的學生的動作是握繩在體前向上提的高高的,然后從體前經下,再從后經肩上過),最后從體前掄下。在掄下瞬間,學生為了加速,自然有一個低頭屈體使勁搖繩的動作,第二次搖跳時卻是搖的空手,跳繩此時早已經在體前,雙手已經無法控制跳繩的姿勢了,有的由于使勁過大,跳繩從地上彈起纏繞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并且發出較大聲響,從而影響第二次搖繩。另外,常常未采用體側搖繩,肩關節不能及時調整并轉向,所以前一次搖繩與后一次搖繩時兩臂動作生硬別扭,必須停下來經過調整后才能繼續。這種方式有的學生即使能夠跳單個繩,但動作不連貫,不能連續跳多個。
3.團身式
一種情況是學生認為跳得高就容易跳過,因此第一次起跳時,使勁向上跳,同時還收腿配合,使整個身體團起來,落地時整個身體也隨之重重地落下,全腳掌觸地。還有一種情況比這更糟,就是為了跳過繩,團身向前躥,這樣身體就不斷向前方移動,時而聽見繩子砸地聲,時而聽見跺腳聲,這兩種聲音相互交織在一起。若采用體側搖繩的,可多跳幾個,但十分累人;非體側搖繩的,跳一次后必須經過調整才能重新進行下一次搖跳。這種團身式常常伴有掄砸、提拉動作,甚至可以把團身式定為掄砸式和提拉式的雜糅或升級。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團身但缺乏自然彈性,所以有的學生能夠跳過,但很難連貫起來,有的即使使勁地跳,但還是不能跳過。
4.兜腳式
搖繩時,繩和繩把形成一直線方向,雙手直直的把繩從后向前舞,就好像是一個網兜努力地把雙腳網住。由于繩與繩把沒有通過旋轉調整方向,前端由于落地摩擦滾動交結,繩就在體前不斷纏繞,最終打結,一次一次的打結,到后來,繩子就無法搖動。
三、糾正輔導
學生個人的協調性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跳繩的進度,但不是根本原因。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學生出現上面幾種現象,主要來自于搖與跳的先后順序存在差異以及搖繩姿勢兩方面。跳繩質量不高與搖跳順序密不可分,當學生不能順利跳過時,他們就會試著通過改變身體形態的方式來爭取跳過(一次)。所謂“壓腳束臂”輔導法,也就是通過壓腳改變學生跳與搖的順序,通過束臂改變學生搖繩方式,使跳繩姿勢幅度小、快速、連貫。因此,在輔導學生跳繩前就必須樹立先搖后跳、體側搖繩的觀念。
1.提拉式(先跳后搖)輔導方法及步驟
(1)教師站在學生體側,用腳輕輕壓住學生的一只腳。
(2)學生跳時,教師口令“搖”,如采用先跳后搖或是同時搖跳,教師則不松腳,這樣學生向上跳不起,就不能做后面的動作。當學生采用先搖繩,并且等繩搖到頭上時教師立即松腳,并發出口令“跳”,學生隨即做出跳的動作。
剛開始時,教師一定要慢,學生搖繩可以慢點,便于學生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學生只要通過幾次這樣的有效訓練,就能體驗先搖后跳的動作要領,再堅持下去就能夠連續跳。
(3)完整練習。
2.掄砸式輔導方法及步驟
(1)學生并把握繩于體側(并把握繩即繩子的兩端握在同一只手上)。
(2)教師在學生體后,輕握學生大臂,讓小臂和手腕能夠自由活動,減少運動幅度,做搖繩動作,但不起跳。
(3)輕握小臂,讓手腕能夠自由活動,進一步減少運動幅度,做搖繩動作,但不起跳,體驗搖繩動作。
(4)完整練習。
3.團身式輔導方法及步驟
(1)壓腳,參照提拉式(先跳后搖式)輔導方法。
(2)束臂,參照掄砸式輔導方法。
(3)完整練習。
4.兜腳式輔導方法及步驟
(1)體側單手并把握繩,使繩與繩把大約形成直角狀態,于體側結合跳躍動作練習。
(2)體側雙手并把握繩,使繩與繩把大約形成直角狀態,于體側結合跳躍動作練習。
(3)完整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