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自高中開設了選項課以來,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越來越明顯了,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浙江孫堅)
答:對于“高中選項課實施后,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越來越明顯”這種現象,我們應作客觀分析。從學理上考量,這種現象的產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每個項目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要求不同,如乒乓球運動,活動范圍較小,需要較高的身體靈敏性和反應能力;籃球運動,活動范圍較大,需要爆發力、身體相對力量與相對速度;足球的活動范圍更大,所需要的身體素質更加全面。但從高中學生選項趨勢看,學生比較喜歡的是活動量較小、不要曬太陽、不大會出汗的項目,因此,如乒乓球項目廣為人選,而一些足球類項目,除了學校傳統項目之外,選的學生較少。這種“自然”選項的結果,必然會造成運動項目選擇的集中化與身體素質發展的偏頗。
其次,每個運動項目內含的身體素質具有不可替代性。如籃球項目所需要的耐力,不能替代長跑所要求的耐力,籃球項目所需要的速度不能替代短跑所要求的速度等。但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項目上,需要測試絕對速度、長跑中的耐力等,這些素質在諸如籃球項目教學中是很難發展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性較大的現象。
第三,學校體育師資力量、學校場地設施限制了運動項目設置的全面性。學校不可能開設面面俱到的各類運動項目供學生選擇。同時,受教學時數所限的影響,學生也不可能兼選多項運動技術。這也是造成身體素質差異性較大的因素之一。
要妥善解決“選項”與“身體素質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難度較大,但也不能聽之任之,我們認為,解決矛盾的思路主要是:
首先,應很好地利用每年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數據(對于這些測試數據的運用,老師們只是比較重視準時完成測試,但往往不會運用它),它可以提示每一位體育老師,你所上課班級與學生的身體素質測試的每一項指標與狀況,這樣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如你所任課班級學生在耐力素質方面較差,那么在選項課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增添耐力素質鍛煉的內容與方法,并堅持“課課練”,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耐力素質就會提高,這樣的做法既不影響選項課程的教學,又可以達成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薄弱方面的目標。
其次,提倡學校教師開設更多的運動項目,為學生的選項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以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第三,在選項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身體素質的薄弱環節,充分挖掘運動項目對于發展學生特定身體素質的功能,有效利用學校現有場地設施,提高選項課教學的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以防學生身體素質的下滑。
問: 高中女生在上體育課時,總是缺乏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應該怎么辦?(遼寧何穎、內蒙古苗傳國、天津王景原)
答:“高中女生缺乏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現象是較為普遍的,此類現象重點高中略好一些,職業高中更加顯著。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來自男女生性別的差異。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性別差異不是十分顯著,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異也不明顯。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學生快速的生長發育,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巨變。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的變化,導致了對體育活動興趣上的差異,如男生比較喜歡刺激性的、強度較大的、力量型的運動項目,而女生則比較側重于輕柔性的、韻律性的、活動量較小的運動項目,這種來自性別差異的偏好在高中階段表現尤為突出,形成了高中女生上體育課“三怕”傾向,怕太陽曬、怕勞累、怕出汗,從而導致高中女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的現象。
其次,來自傳統文化方面的影響。女子參加體育活動有失文雅,這種觀念世代相傳,很有根基。
第三,來自體育教師方面的原因。高中女生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也不能完全歸于學生自身,教師方面的因素也是很主要的。很多老師循規蹈矩、態度嚴厲、教法枯燥、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別說是女生沒有運動興趣,就連男生也趣味全無,這就是通常所言“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喜歡自由活動”的現象。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在具體做法上,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一是運用教師的熱情去感化女生。體育教師要經常關注自己班里的每一個女生,了解她們的個性與興趣愛好,還要經常參與到女生的體育活動中,一旦她們在體育學習中有所成績,就經常地、即時地表揚她們,幫助她們建立運動的成功感,被老師的尊重感。
二是采用多變的教法吸引女生。結合所學的內容,經常變換練習方法、手段吸引女生對體育活動的好奇心。例如,在排球墊球教學中,不斷加減個人自墊的次數,調整雙人墊球的距離,輪換雙人墊球的同伴,增加跑動墊球、對準墊球的形式等。
三是采用目標設置法激勵女生。在教學中可根據女生的體育基礎來設定學習目標。例如,在羽毛球發球教學中,可以根據球的落點區域設定目標:發球10次,要求6次以上落在規定的區域范圍內,以此來提高發球的準確度。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給予她們多次達標的機會,鼓勵她們不斷的提高和進步。
四是利用競賽杠桿調動女生興趣。例如,在比賽中讓女生自行組隊(如三人為一組),并且冠以各種隊名,如“海豚隊”“苗苗隊”“兔子隊”等等,幫助他們建立群體歸屬感,老師則通過一個學期各隊競賽獲勝的名次給予學生不同的獎勵。
問:高中體育課以技術技能傳授為主還是以活動課為主?(黑龍江趙永先)
答: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一個概念,即何為活動課?活動課亦稱經驗課程、兒童中心課程,它是以兒童從事某一種活動的興趣和動機為中心組織的課程。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發揚了這一思想,成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如果按此含義理解,那么高中體育課程基本已脫離了“活動課程”,因為以活動課為主的體育課適宜在兒童階段開展。
從學生年齡視角分析,體育課主要目的可分三個層面:(1)小學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爬、懸垂等,小學體育教學中也存在各種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但此階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學習各種運動技術,而是組合各類“降低要求的運動項目”,發展學生身體基本活動能力與身體素質,培養運動的興趣。(2)在初中階段,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別是身體機能開始逐漸成熟,學習具有一定難度的運動技術具備了可靠基礎,因此初中體育課正是全面學習運動技術的大好時機。但目前初中體育被“中考項目”所充斥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3)在高中階段,學生身心發育基本成熟,也為深化運動技術學習提供了基礎。基于體育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開設了選項課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這是符合高中學生身心特點的。因此,高中體育課主要是根據興趣愛好,深化運動技術的選項教學,以達成中學階段掌握2~3項較為熟練的運動技能目標。
就高中體育而言,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有些省市在高一階段并沒有開設選項課,到了高三下學期,學生又面臨高考的壓力,選項課教學在高中階段只有一年半共三個學期。因此,在沒有開設選項教學的高一和高三第二學期,則可以把“活動課”作為一個有效的補充,用以充實課的內容,提高課的趣味等。特別是高三下學期的體育課,要為學生創立一個輕松的體育活動環境,達到健身、減壓、舒心的目的。
其次,對于“活動課”可能還有另外一種理解,那就是“學生活動起來就可以了”。對于此類觀點,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有些偏遠山區、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體育師資力量薄弱、場地器材緊缺,有些地方甚至連體育課都不能正常開設,因此,對于這些地區,正常開設體育課,讓學生能有一個身體活動的場所與機會,已經是很好了。但是,對于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我們決不能停留在此狀態,這是放羊式的教學、放任自流的行為,也是體育新課程改革所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