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會學”“會用”是球類教學效果的三層境界。“學會”是指學生通過球類教學活動,學會了教師傳授的一些球類運動的技術動作,如學會了傳球、學會了變向運球等。“會學”是指學生不僅通過課堂教學學會了球類運動的一些技術動作,還能主動思考、揣摩這些動作的運用時機、相應規則及其變式等,甚至能通過電視、網絡、看球隊訓練等途徑,自主掌握一些課堂上沒學過的技術動作。“會用”是指學生能在比賽中運用已經掌握的球類技術動作,即“會打”比賽。“學會”是我國中小學球類運動教學的實然現狀,“會學”是球類運動教學的應然追求,“會用”才是球類運動教學的高層境界。
一、止步于“學會”不是球類教學的目的
雖然“學會打球”是師生都預期達到的學習目標,但目前球類教學的實然現狀是,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球類教學都止步于“學會”的低層次狀態。我們可以在許多公開課上看到,學生們在教師的統一安排和指揮下,整齊地練習傳球或運球,有次序地練習投籃或射門。傳接球可以重復多次而不出現失誤,運球可以做到高低起伏,整齊劃一,甚至節奏都能做到協調一致。但是,最能反映球類運動特點的攻防對抗練習卻少有體現,競爭激烈的比賽場面更是難覓其蹤。
這種現象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進行球類運動教學?為什么要學習傳球、運球、投籃、射門等技術動作?如果為了通過各種技術動作的練習來增強力量,速度或協調等身體素質,那么,比傳球、運球、投籃、射門等動作更有效的練習方法有的是,何不用舉啞鈴、俯臥撐、引體向上等來發展身體力量?其實,球類運動的價值和魅力在于它的競爭性和趣味性,而其教育價值則隱含在它的競爭性和規則效應之中。學生在規則的約束下,用合理的技術動作相互配合,展開對抗,力爭獲勝,其攻防對抗的過程充滿競爭取勝的趣味和展示機智的快樂。學生在球類比賽活動中鞏固技術,提高能力,增強素質,學會遵守與服從,協作與配合,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方位發展。因此,脫離了攻防對抗和比賽活動的球類教學實質上是淡化了球類教材在體育課程中存在的價值。止步于“學會”狀態的球類教學只是一種“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假把式”,學生遲早會失去對這種教學取向及方式的興趣。
二、讓學生“會學”才能授人以漁
“會學”是球類教學的必然追求。當學生不僅能從課堂教學中學到一些球類運動的技術動作,他還能對這些動作的運用時機、相應規則、應急變式等進行主動思考和揣摩,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能通過其他途徑拓展學習課堂上未曾學過的技術或戰術,這是一種球類教學的理想和必然追求。
我們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在球類比賽中能做出一些課堂從未學過的技術動作甚至戰術配合,有些學生能在練習中表現出較強的對抗能力和賽場機智。究其原因,并非學生生而知之,而是他們對該項球類運動有著較強的興趣和愛好,經常在課外看球、打球,切磋技藝,球場表現乃是他們自主學習的結果和“會學”能力的展示。
教師從這些現象中應得到的啟發是,球類運動課堂教學的時間和所學技術動作都是有限的,我們如何使學生離開了體育課堂還能自主獲取球類運動的知識技能與能力?如何使更多的學生都能成為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球類運動愛好者?如何培養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這其中既有理念的問題,也有方法的問題。在理念上,教師必須明確,球類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打球,而不是僅學會幾個打球的動作。在方法上,教師必須突出球類運動攻防對抗的特點,一開始就要讓學生領會動作用途,明確運用時機,早做對抗練習,多打教學比賽。采用適切球類運動技能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會學”能力的提升。
“會學”是從“學會”到“會用”的橋梁。只有學生“會學”了,他才能勤于思考,觸類旁通,才能積極實踐,勇于對抗,才能在對抗性練習和比賽中表現出較高的運用能力,才能把“學會”的動作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比賽情境之中。
三、追求“會用”是球類教學的高層境界
“會用”是指學生能在比賽中運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動作,即“會打”比賽。這是學生會打球的基本表現,也是球類教學的高層境界。試想,如果我們的學生通過球類運動的教學,只是學到了一些打球的動作,只是能在無防守的情境中重復這些動作,但卻不能把這些動作運用到比賽中去,這樣的動作學習又有何意義?學生又怎能通過球類學習獲得運動的樂趣?又怎能通過比賽場景受到“規則效應”的熏陶,學會服從遵守和相互協作?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許多學生在練習中能正確完成不少球類運動的技術動作,有的甚至能達到很熟練的程度,但一遇到拼搶激烈的比賽,就往往表現平平,甚至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已經“學會”的動作派不上用場。究其原因,球類運動的技能是一種開放性的技能,動作技能的完成狀態與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運用者必須根據場上情況隨時調整甚至改變動作,無防守條件下能完成的動作在對抗條件下可能會突然“失靈”,對抗條件下對動作的要求可能是平時教學中未曾體驗過的。如果我們的球類教學僅僅止步于“學會”,學生又不“會學”,賽場上的關鍵時刻又怎能“會用”?
追求“會用”的高層境界要有方法。方法來源于教師對比賽場景和規則的熟悉,對動作技術特點的了如指掌,來源于對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在球類運動教學中,教師必須擺脫“去情境化”的教學思維定式,有意識地設計“比賽情景”或“對抗情境”,創設適宜的攻防練習條件,使學生領會他所學的動作技能在比賽中的用途、運用時機、可能的變式、所受規則限制等等,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其判斷抉擇和隨機應變的意識以及在對抗中運用技術動作的能力。教師只有時時、處處把“會用”的目標放在心頭,把球類運動開放性技能的特點掛在心上,教學內容和練習方法才會緊密結合比賽情境,才會突出球類運動攻防對抗的項目特點,才能最終擺脫只教會了學生幾個打球的動作,卻沒有教會學生學會打球的尷尬境地。
不同學段球類教學對學生“會用”的要求應是不同的。小學生應側重對技術動作用途及一般規則的了解,加強對攻防意識的培養,使他們知道在什么情境中該運用什么動作來應對進攻與防守,并能在消極防守的條件下做出有一定成功率的進攻動作。對中學生來說,教師應積極創設比賽場景,增加迫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變化中做出動作抉擇的練習條件,加大在攻防對抗條件下學練動作技能的比重,適當增加教學比賽的頻度和分量,讓學生在對抗條件下逐步提高“會用”的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