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對政府的功能進行科學定位。服務型政府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引導,即服務型政府的價值能夠引導政府公共服務行動而指向特定的方向;二是簡化,即服務型政府的價值及制度以其自身的特質,具有把復雜的事物簡單化,使無序的狀態有序化的功能,可謂大道其易,大制其簡;三是建構,即人民對服務型政府制度變遷的建構性認同,這種認同有助于形成促進制度變遷并達成可能的一致性認識,最終使制度由應然轉化為現實,用政府的價值判斷引領現實判斷;四是凝聚,即政府管理的價值理念起著聚合與聯結政府與人民的紐帶作用。
管理創新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助推器。關注并解決社會矛盾,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始終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宗旨。其基本思路圍繞以下三方面:一是進一步轉變管理理念,創新政務模式;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公共關系;三是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健全監督機制。
那么,通過管理創新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哪些可供選擇的科學路徑呢?
以人為本,重塑政府的服務精神。構建服務型政府其根本精義首先在于拋棄“政府本位”、“官本位”的管制理念,真正樹立“公民本位”的理念,把它作為公共行政管理創新的首選,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終。回歸政府與公民平等的契約關系,以公民為本位,進行政府職能的設計和運作,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開展各項工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多元化要求與合法性期望,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務型政府是讓人民做國家的主人,體現政府的“民本性”的價值本質。
以服務為導向,優化政府的運作質量。在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下,政府常常以行政計劃替代公眾意愿,以精英設計替代公眾參與,忽視公眾的需求和偏好。這就直接導致了政府弄不清誰是自己的服務對象,服務質量自然就難以保證。而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必須是以“客戶”——公眾需求為中心的行為導向,匹配相應的政府治理模式,以提升其公共服務的績效。政府通過更有效的管理和經營,從而使其提供的公共服務變得更經濟,更有效率、效能和效益。
以職能為中心,提升政府的服務能力。首先,要調節政府職能行使的重心。政府要從微觀經濟領域中退出,不再直接介入私域活動,把精力主要集中于經
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上。在越位的地方歸位,在錯位的地方正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其次,要轉變政府職能的行使方式。政府要更加趨向于應用宏觀的、間接的方式來開展服務活動,不斷完善服務形式、服務流程。如各地開展的“一站式服務”、“政務超市”等,在細微之處體現為民、便民。第三,要創新政府職能行使的手段。通過建立電子政府,實現政府辦公自動化、決策科學化、管理信息化和資源的共享化,為民眾提供一個“無縫隙的政府”。同時也能促進政府節約開支、改進組織結構、優化業務流程和工作方式,政府的工作效率、決策質量、調控能力和廉潔程度都得到提高。
以市場為基礎,健全政府的資源配置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的職能重在為市場導航而不是親自操槳劃船,也就是將應該由市場調節的部分歸還給市場。通過引入市場競爭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績效,是現代政府服務模式轉型的一個流行趨勢,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政府服務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實現不同屬性和形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使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權和更好的服務體驗,從而增強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有效性。當然,公共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的市場化,并不意味著政府減輕或放棄公共服務的責任,而是改革和創新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責任的方式和途徑。通過培育、完善、維護公平競爭和富有效率的市場機制,如招標制、承包制和采購制等,取代行政官僚機制,并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
以參與為紐帶,建立有序的互動體系。服務型政府必須落實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包括公民基本的人身權利、參政議政權利、私有財產權利以及相應的知情權利等,這是保證公民參與的基本前提;同時要落實公民參與的制度化建設。切實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使公民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參與條件和參與渠道,在制度上逐步建立和完善選舉制度、聽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民參與立法制度、公民批評制度及建議制度,增強公民對政府行政行為的影響力。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公民監督政府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在公眾和大眾媒體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各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應積極配合,自覺接受監督。當政府成為負責任的透明政府、公民學會了理性表達訴求的時候,公民與政府間才可能建立起良性互動機制。
以社會化為取向,強化政府服務的效果。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化,主要是指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大量地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即從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完全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供給轉變為由社會自治和半自治組織以及私營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供給不再由政府獨自承擔,政府也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務的唯一機構,這樣政府就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目前,我國諸多社會經濟管理權力和服務功能正在向以行業協會為代表的社會中介組織及其他非政府機構轉移。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作為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已成為政府職能社會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以效益為目標,完善政府績效評估系統。在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是社會生活的主宰,政府績效完全由政府自我評估或上級政府、主管部門評估,在績效的評估中只重視效率和投產而忽視效益和產出,扭曲了政府的評價體系,激發了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以公民為本位的服務型政府,在績效評估上必須以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為取向,重構政府的評估體系。政府不僅要重投入,還要重產出,實行成本—收益的剛性核算,以質量來衡量政府服務的效益。注重生態系統的平衡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打破論成敗的單一標準,建立一套能夠標示公民滿意程度的政府績效評判體系,如支持率、投訴率、認同率等。把握個體評價和整體評價,近期評價與歷史評價,促使政府的行政行為真正落實到為公眾服務上來,以公民福祉為歸依。
以財政投入為杠桿,不斷滿足公眾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公共財政體制作為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體制類型,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政府財政運行模式。在公共財政體制運行過程中,政府以社會經濟管理者身份組織收入,并將其用于社會公共活動支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經濟平衡發展和收入合理分配,促進社會公正和公平,尤其要滿足社會對公共產品和服務不斷增長的需要,從而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