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我當時服務的公司安排我到香港給當地的管理團隊做培訓。培訓內容之一是“建立勇于承擔責任的員工隊伍”,之二是“多元化與公司業務”。
當在申請“港澳通行證”時,坐在我對面的警員問我,“你到香港去做什么?”
“給公司在香港的管理層做培訓!”我回答說。
我還記得當他聽我說完理由時的表情,滿臉困惑:“給他們做培訓?沒有這個理由,除非你是到香港參加培訓。”
我低頭一看,在港澳通行證的申請表上羅列的赴港理由中,有探親、學習、商務等等,唯獨沒有“提供培訓”這一項,最后,我只能無奈地在“學習”的選項上打了一個勾。
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經理人在國際化大潮下所面臨的尷尬,但隨之而來的變化也令這些經理人始料未及。
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有一個論壇是關于“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的會議,大部分與會者是西方人,有一小部分是香港人或者新加坡人,而來自內地的與會者鳳毛麟角。再看這幾年,無論在上海或者北京,參加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會議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人了。那么,下一步呢?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內企業開始不斷地拓展海外市場,這些企業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把產品銷售到海外,一些行業領先的企業,已經開始在海外投資設廠、成立研發中心等等,因此,隨著“走出去”業務的不斷開展,中國的經理人必須要走出去,而且要能夠真正地走出去。
另一方面,許多外企在過去成功地拓展了中國市場,中國業務已經在他們的業務構成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僅是所謂的新興市場,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由此,“中國戰略”不再是“局部的”,不再僅僅是“中國企業的管理團隊的事”,而是“全球戰略的一部分”。
由此,這些外企越來越意識到,提升中國管理精英進入全球管理團隊,已經是不得不做的事了。
中國經理人的國際化道路已經毫無懸念地在我們眼前鋪開甚至延伸得更遠,而實際上,或者主動、或者被動,已經有不少的中國經理人已經開始嘗試走國際化道路了,不管是哪種情況,他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中國國內的企業管理領域成績卓著,無論是專業、管理、行業影響力等等,都風生水起。
但,一個經理人,在中國國內的成功,就一定代表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嗎?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其實國內企業的國際業務拓展情況已經回答了這個問
題——并不是所有在國內取得成功的企業,都能夠在國際舞臺上第二次收獲成功。那么,經理人又如何呢?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經理人在國內職業成功的基礎是什么?
以銷售為例,如果我們問從事市場銷售的領導者這些問題,他們會怎么回答呢?
答案一:“我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自己對公司的產品非常了解,對公司的經銷商也非常了解,我們已經認識了十幾年了,彼此間的配合非常默契。”
點評:我想,他很有可能只能繼續待在現有的崗位,負責現有的產品銷售與市場工作。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建立了成功的基礎,很難想象如果換了一家公司,銷售新的產品系列,有新的經銷商隊伍,他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同樣對新的產品和新的經銷商的了解。
答案二:“我的成功主要是因為自己非常了解這個行業在中國的競爭格局,了解中國市場的顧客需求和游戲規則,了解中國文化,了解有效地激勵銷售員隊伍,這些都確保我制訂的市場或者銷售策略總是最契合中國市場。”
點評:我想,他在中國能成為市場與銷售的優秀領導者,很難想象如果到了新的國家,他需要花多少時間了解所在國家的顧客、市場、競爭格局、文化等等,對于中國市場他可是花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功夫去了解,那么對于一個新的市場,僅僅一、二年的時間他能夠達到和中國市場中那樣游刃有余的狀態嗎?
答案三:“我的成功主要是因為我有能力綜合地分析、判斷從市場、銷售、產品、經銷商、顧客那里反饋的信息,我有能力發揮我的團隊智慧,建立相應的戰略與戰術并實施落地。”
點評:如果是這樣,把他調到一個新的國家,他在國內的各種招式可以繼續在新的文化中使用,只要有個一、二年,當他對于當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自己的團隊有一定的掌控,他又可以大展伸手了。
簡而言之,如果經理人只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經驗”或者“對中國的了解”之上,那么他的國際化的道路會走得很艱辛,因為這些“經驗”或者“對中國的了解”會把他局限于中國境內或者一個具體的行業內。
在國內取得成功的經理人需要學會提煉“經驗”轉化成為“能力”、總結“過程”轉化為“方法論”、升華“管理招式”為“管理理論”、拓展“個人成功”成為“團隊成功”等等。
而這些“能力”、“方法論”、“管理理論”、“團隊成功”等要素是跨行業的、跨國界、跨文化的,因此經理人能夠自然而然地在國際化道路上復制他們在中國的成功。
當然,擁有這些跨國界的、跨文化的成功要素,并不代表經理人不需要了解當地的市場、文化、行業等等,而這就需要考驗經理人有多大的意愿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只有當我們身處異域文化時,我們才能感受到這個“舒適區”到底有多舒適,對我們的約束力到底有多大,看一下我們經理人走出國門后的表現,就可以略知一二。
●在提供午餐的餐廳里,總是那幾個中國人聚在一起,用中文高談闊論;
●在家中還是看中文的衛星電視、瀏覽中文網站;
●在公司處理同事關系時,還是把關系放在首位,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處理上下級關系時,還在用中國官場理論來解釋,最后受傷的卻總是自己;
●待在美國好多年了,還沒有搞清楚橄欖球和棒球;
●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小,朋友幾乎全部都是華人;
……
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是“Lean Uncomfortable”,意思是讓自己靠近不舒服的地方,也就是突破舒適區,那么,為什么要讓自己靠近“不舒服”呢?
通常,當別人的想法和觀點與自己不一樣、當別人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不一樣、當別人的偏好或價值觀與自己不一樣時,你就會感覺到“不舒服”,讓你覺得與對方繼續交流很困難。但是,如果你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在告訴你,你們之間有不同,這恰恰是你學習的最好機會。
也有許多人會與我爭論,“為什么我要改變?”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想一下你的業務、客戶、供應商、員工、社區,他們慣用的游戲規則不是中國人制訂的,很多商業準則也不是出于中國文化,在我們還沒有能力改變時,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調整自己。
一旦當你突破了“舒適區”,你會發現你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社區、文化、行業,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再結合你從中國帶來的成功“秘籍”,你想不成功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