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又逢離職季,蔡禹憋了一年要再創業的心氣,即使把嘴巴捂住也會從眼睛里冒出來。他說:“念大學時偶爾泡過咖啡吧,覺得這是個悠閑又賺錢的生意,畢業后我開了個咖啡屋,結果錢都讓房東和裝修公司賺去了。沒有悠閑,只有冷清,店員呆著也得給開工資,不知不覺就把老爸投的30萬‘創業基金’折騰光了,可我不想對自己說NO……”
厚道地講,蔡禹雖屬“坑老型”創業者,但自主創業的方向還是明確的。在一家企業里類似這樣的創業大學生還有不少,有人甚至經歷過兩三次敗績,最后不得不找個單位入職“求穩”。
蔡禹等一干人去找HR經理辦離職,HR經理的態度不再是痛而不言,而是笑而不語。
“請問,您若是憑創業起家的老板,能理解這些員工把公司當作‘中轉站’的心態吧?企業要‘維穩’,想請您參加我們人力資源部組織的懇談會,主題是‘分享創業拐點’……”
參加了HR經理主持的懇談會后,老板深感獲益匪淺,“過去我總埋怨HR沒把住‘非誠勿擾’這道關,通過這次認真的傾聽,讓我不得不考慮一個拐點,就是搞‘企業內創業’的管理模式創新。看來,‘HR是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此言不虛!”
但愿這不是HR成長的個案。雖然更多的人力資源部在企業組織層面上屬于業務類部門,專門琢磨在“干法”上做流水賬,不擅長思考在“活法”上制造拐點。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借用這句名言,對HR來說,這里的“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居所”、“處所”,而是安放HR職業精神、釋放HR價值能量的地方。
有一個說法,戰略顧問式HR在于“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疑,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改變組織運作方式的價值,比設計一套考核流程更具誘惑力。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夠撬動整個地球。具有大視界的HR自然會找到那個支點。《孫子兵法》講“先算者勝”。這位HR經理巧引BOSS發“企業內創業”的改革之聲,是具有先見之明的。中外許多公司正流行“把大公司變小”,即把企業拆分成若干獨立運行的經營體。如此,會讓一臉篤定創業的蔡禹們有了能在巨人肩膀上實現夢想的機會。海爾目前就在搞“分權”治理,將足夠的權責交給貼近市場的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企業內創業”雖然風險依然,可這正應了江湖規矩:跟著老大走,沒錯。
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人力資源戰略合作伙伴的作用亟待顯現。這是一個大的拐點,BOSS對HR之依賴度或可升溫——“且坐,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