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教育委員會主任。
《中國教師》:張主任,您好!校本教研,顧名思義,即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指學校層面的教學研究活動。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近十年來是如何在省級層面推動學校的校本教研的呢?
張豐:在人們的通常理解中,校本教研就是學校層面的教研活動,是發生在學校的,由學校自主組織的教研活動,所以出現將“校本教研”與“區域教研”相對立起來的說法。但我不贊成這一觀點。
“校本”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以學校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實際為出發點,以本校教師為主體,為了解決自己學校中存在的問題……它的本質并不是場所的轉移,而是機制的轉變。譬如一位專家蒞臨某校作一報告,如果他的話題沒有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即便講得再精彩,即便發生在學校中,也不應屬于校本教研活動。“校本”的意義不僅僅是研究內容指向自身實踐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利用“校本”的機制,讓基層教師真正成為研修的主體。
浙江省與全國各地一樣,也是在新世紀課程改革之初,在“全國以校為本教研制度建設項目”的帶動下,開始區域推進校本教研工作的。十多年來,浙江堅持校本研修的工作載體,從2004年啟動“創建校本教研示范學校”活動,到2007年組織“區域推進校本教研協作研究”項目,2008年開展“學校教學管理改進行動”,2010年探索和推廣“實踐研修”模式,努力引導學校教學管理從“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導性管理”,倡導以理解和落實教學常規為校本研修的重點內容,努力推廣教研策劃方法,開展面向真實任務的、以體驗和反思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實踐研修”。
在省教研室的帶動下,那幾年,全省教研系統都把改進教研工作與教學管理,促進基層學校開展有效教研作為區域教研的工作重點,特別是溫州、臺州、嘉興等校本教研項目基地,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直影響至今。
在提出“校本教研”后不久,項目總負責人、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顧泠沅教授改以“校本研修”作為實踐的關鍵詞。這一改換的意義是深遠的。研修結合,以研促修。這更為準確地揭示了教師研究與專業成長的關系。雖然浙江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與推進是教研系統主導的,但因為三分之一的基層教研機構與當地教師進修培訓機構是合一的,在基層的實踐中,研與修自然地結合了。省教育廳主管教師培訓工作的領導也越來越認同校本研修工作的價值,將校本研修納入到浙江者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規劃之中。
《中國教師》:那么浙江的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有哪些特色?
張豐:浙江校本研修工作的典型成果很多,像課堂觀察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學校教學管理的研究與指導、教研活動策劃,觸及教師研修機制的“實踐研修”模式、教師研修管理的改進、多樣化的校際教研合作等等。主要特色在兩大方面:
一是積極發揮學校教學管理的指導功能,在校本研修與學校教學管理間建立起機制性的聯系,學校教學管理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回歸。把開展旨在理解和落實教學常規的校本研修作為改進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點。省教研室研制的《學校教學管理指南》,把教師研修活動的組織策劃與有效教學及教學常規的研究結合起來,作為廣大教師的研修綱領。
二是最早提出“教研活動策劃”,形成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的、指向教師執教能力、真正體現教師主體性的“實踐研修”模式,明確了“培訓”與“研修”的機制區別,為教師教育領域課程建設提供新范式。
《中國教師》:您認為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怎樣的基本條件?目前影響校本研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張豐:如果要說條件,一是有進取心的團隊,二是促進教師探索與分享的機制。今天的教師的工作負擔是很重的。勞作的負擔并不是問題的核心,“壓力山大”在漸漸耗蝕教師的進取精神。開展有效的校本研修首先要有有愿望的人,當然這要分骨干和伙伴。不過,如果教師有愿望,但學校的工作要求沒有倡導或給教師實踐的機會,校本研修也可能是空手論道;如果教師的考核評價依然強調橫向比較,那“競爭有余,合作不夠”的環境,也會給校本研修以消極的“信號”。
校本研修活動是否有效,一看方向是否正確,研究指向的是否是一個真問題,是否尊重規律地尋求問題;二看教師能否有真實的參與,只有真實參與,才有思考與行動;三看是否重視活動的生成,雖然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要為生成服務;四看是否在促進“研”向“修”的轉化,是否對參與者產生深刻的持續意義的影響。
《中國教師》:大家都說學校要以科研興校,以教科研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質量提升。那么校本研修如何與學校科研整合呢?可作為一體嗎?
張豐:其實,我們所主張的校本研修已經包含了人們常說的學校科研,也包含了教師的進修培訓。它是站在學校教學業務工作的全局,對這些具體工作的整合。
與高校不同,在中小學不宜提“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研究不是目的,推動教師研究的真正意義是讓大家能夠以研究的方式來改進教育教學,在研究中實現專業發展。我們倡導“教與研的相融”,“研與修的結合”。“研”是途徑,“修”是成效,“教”是主陣地。研究是教師們改進教育教學的方法武器,而非獨立于工作之外的另一工作任務。
所以,在浙江省的實踐中,沒有有意去提整合,實踐中已自然彼此結合。只要教師在完成工作的同時,不忘思考工作的策略,不忘討論此中的道理,便可以認可這些樸樸素素的活動是一種研究。校本研修就是要將這些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研究團結起來,積極促進這些思考與行動成為教育發展的“生產力”。
《中國教師》:在提升教師的校本研修能力方面,浙江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張豐:浙江省校本研修工作的進步,主要還是基層需要和努力的成果。當我們提出的主張與基層的需求產生契合時,基層的力量便是無窮的。從省里來說,我們從2005年起,連續舉辦了六屆省級校本教研工作研討會,并組織過一次校本教研骨干培訓。每一次大會都是承前啟后的“臺階”。不過,最重要的提升,是通過“區域推進校本教研協作研究項目”,將推動的策源下沉到基層。市、縣層面組織的有關學習不計其數。真正的提高,并不一定發生在大會的會場,而可能在教師的工作現場,條件是這位教師已經理解了校本研修的“靈魂”。
《中國教師》:在接下來的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您認為校本研修的重心應該放在何處?
張豐: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校本研修在教學研究的技術方面已有突破,如何以此轉變教師的學習方式,將是我們的堅持。
不過,在前些年旨在理解并落實教學常規、提升教師執教能力的努力后,我們認為,今后研究的方向還是要繼續緊密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配合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重點的課堂教學改革。所以,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六屆校本研修工作研討會上,我們確定以“研究學生:校本研修的新聚焦”為主題,基層響應熱烈。如何研究學情?如何基于學情,促進學習?很多學校已經開展了許多實踐。
巧得是,前些天我也向顧泠沅教授請教過您剛才的問題。顧教授強調了教師學科素養問題的研修。當然這并不是本體性知識的知與會,而是如何促進教師對學科本質的理解,才能促進學生更為有效的學習。從關注顯化的教學行為,到關注教師內在的學養,也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校本研修的方向。
《中國教師》:對于國家層面的校本研修推進工作,您有何建議?
張豐:我們十分懷念當年的全國校本教研項目大會,從2003年12月到2007年5月,四屆大會團結凝聚了包括教研系統、高校課程中心等方面的志愿者,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視野,極大地推動了新課程的實踐。
雖然2007年后,項目大會未能再聚首,但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校本研修的進展中都包含著當年的“基因”。
校本研修是一個“永遠的長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不變的基石。轉變教師的學習方式、改進學校教學管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應是學校業務工作的核心。回顧校本研修十年進展,我們更應當繼續重視校本研修,并以此為載體,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