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規律和理論體系,但它與心理學也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從課堂教學來說,適當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對了解學生特點,融洽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解決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心理學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美術教師的足夠重視,即使偶有使用者,也因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案例參考,致使其使用效果和推廣范圍都十分有限。本文選取美術教學中幾種常見的現象,結合其背后的教學疑難問題,借助相關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知識和技巧,利用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我不知道美術教師叫什么名字”
“美術老師叫什么名字?”對于這一提問,能回答出美術老師全名的學生寥寥無幾,多數學生只知道美術老師的姓氏。相比于其他學科的教師,美術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確實較少,因而疏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容易造成師生相互了解不夠,學生對美術教師認同程度不高的現象。中學學生已經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他們希望得到他人認同的需求特別強烈。認同感會影響個人認知的選擇性和積極性,而學生對學科的喜愛程度和投入程度,很大一部分則取決于他們對任課教師的喜歡程度和認同程度,所以及早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十分必要。
因此,對于此種現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利用第一次課,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培養認同感的最佳時機是師生首次見面時。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這便是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第一次課時,學生總會從心理上對新接觸的老師充滿美好的期待和想象。此時便是利用“首因效應”培養學生認同感的最佳時機。而且,美術課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課堂學習氛圍相對自由和寬松,學生也易于對美術教師產生好感。如果美術教師在首次見面時適當敞開自己,讓師生之間多點了解,就可以促進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和學生認同感的培養。
具體的做法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第一次課時,教師可穿著體現美術教師個性特點的服飾。這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個鮮明的印象。結合美術特長,介紹個人信息,讓學生明白美術是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種交流的方式,美術與生活密切相關。其次,第一次課時,針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多給予正面的“標簽”。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相應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貼上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便是心理學中的“標簽效應”。通過“貼”正面“標簽”,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期待和暗示,為師生今后的情感溝通以及美術教學創設一個極佳的局面。
二、“老師,我不會”
一到美術作業時間,總會有些學生左顧右盼,或坐著發呆,但就是不動筆畫畫。當問及這些學生不動筆畫畫的原因時,“我不會”便是常見的理由。即使有的學生愿意畫,卻用手擋住,不愿讓人看到……對進入到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創作過程的愉悅,而開始關注作品最后呈現的面貌,以“像”和“不像”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們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程度開始加大,由此產生了“寫實危機”,但又常常“眼高手低”,因而懼怕失敗,不敢動手,不敢將自己的作品示人。
因此,對此種現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由易及難,讓學生“得寸進尺”。心理學中有一個“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就是當一個任務特別難以完成時,讓人們先接受和完成較容易的任務,讓其逐漸接受和完成其他較難的任務。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習難度和評價標準上進行適當改變,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階梯性地推進教學。
以目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水粉、水彩畫課程教學為例。該課程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具象寫實的水粉、水彩畫法來表現山水風景、靜物、人物等。而具象寫實畫法表現難度大、不易掌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的發揮。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課程改為意象水粉、水彩畫,將意象繪畫方式引入課堂教學,避開學生對具象作品表現困難的教學難點。教師把教學內容具體分成感受意象、表達意象和評價意象三個部分。通過感受意象來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通過表達意象來學習水粉、水彩技法和技巧,再通過評價意象來建立新的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將技法復雜、追求寫實的具象表現方式,改成操作容易、追求意味而相對自由的意象表現方式,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和表現難度,學生的作業也就會變得生動多樣起來。
在美術教學中,合理利用“登門檻效應”,從簡單到復雜,從繪畫到設計,從再現到創意,從被動到主動,讓學生逐漸克服“寫實危機”的恐懼和表達障礙,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
三、默默無語的學生
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怪象,年級越高,主動發言的學生越少。還有一些學生,無論被問任何問題,都默默無語,不作回答。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處于心理起伏大、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一方面他們渴望被人理解,一方面他們又開始學會適當地封閉自己,掩飾自己,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因此,對此種現象的最好的改善方式之一便是“我手畫我心”。心理學認為繪畫是一種投射技術,它能夠反映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和語言相比,人們對繪畫的防御心較弱,無論是隨意涂鴉還是命題創作,人們會更自然、更真實地在美術作品和美術活動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傾向、習慣愛好和心理需要。美術創作的過程是一個“我手畫我心”的過程。“我手畫我心”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線條、圖像和色彩比語言和行動能更直接、更豐富、更個性地表達自我。學生的自由繪畫尤其如此。舉例來說,構圖大膽、線條粗獷、色調偏暖的學生,性格一般偏向外向、自信,因而繪畫不拘小節;而構圖整齊、用線拘謹、注重細節、色調偏冷的學生一般性格偏于內向、溫和,做事有始有終。心理狀況良好的學生,其作品一般構圖飽滿,色彩明快;而心理狀況不佳的學生,其作品往往構圖簡單,色彩混亂。
美術教師要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敞開心扉,盡情享受創作的樂趣,甚至可以借助美術,讓學生增強自信、發現自我、學會表達。
對于一線的美術教師來說,結合心理學的某些知識,用美術的方式培養師生情感,疏導情緒,其操作難度并不大。而借助心理學知識解讀美術作品所蘊含的信息,了解學生復雜的心理和個性,以完善其人格,其操作難度相對較大。但一線美術教師仍有必要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技巧,積極探索將其運用于美術教學實踐的具體途徑和方法。這是美術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
總之,將心理學知識巧妙運用于美術教學中,可以讓美術教學更加生動,讓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也更能充分發揮美術學科對提高學生素養、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16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4]謝弗,等.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5]陸雅青.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禹州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龔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