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7年的教學歷程,并不是一馬平川,對語文教學的困惑與豁然開朗,在語文教學中遭遇的挫敗與贏得的成績,總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我的生命中。就像我從事的語文教學有時難以理清頭緒一樣,我很難將這17年理性地進行條分縷析,更感覺自己的成長不是一條由低而高的射線,而像是江面上的一葉浮萍,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也許是性格使然,我努力解決教學前行中的困擾,秉承認真、嚴謹的工作精神,力求在工作中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尊嚴與自信,教出更為出色的學生。但終因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出類拔萃的能力而在成績上乏善可陳。如果不是被要求進行自我診斷,我想自己還會像以前一樣跟著感覺走,有些問題還不會去強迫自己想個明白。幸運的是成長中的良師益友、機緣巧合、時代背景等等諸多因素借了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紛紛擾擾逐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在迷茫與探索中,征服學生,站穩課堂
一名特級教師曾說:“一節好課不是資源的豐富多樣,不是形式的花哨繁復,關鍵在于能夠符合學科的教學規律。”而在17年前,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想的卻是要在講臺上使出全身解數征服我的學生。當時我的得意在于以滔滔不絕的講授,旁征博引的材料構建課堂、吸引學生。這個時期的課,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有文學味,這也特別符合我的實際情況。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滿腦子還是大學教授授課的風采,行動上多多少少有效仿的痕跡。雖然多少脫離了學情,但學生也就這樣被我征服了。
不久,成績的殘酷逼迫我開始關注落實教材要求。一時間,教學也從最初追求汪洋恣肆轉向扎扎實實。很多語文課都是從作家介紹開始講起,以概括分析文章立意結束。因為當時教的是初中學生,自己又反復強調落實,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在追求落實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的同時,我從學生日漸黯淡的眼神中發現課堂少了勃勃生機。所幸先后有兩次做課機會,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一是校內評優課,我講《變色龍》;一是中語會年會上我講《芙蕖》。我努力讓自己與其他教師在教材處理上有所不同,前者我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為奧楚蔑洛夫畫一幅畫像,課堂從學生畫作中奧楚蔑洛夫迥異的表情開始進入到對文本的分析;后者補充了以荷花為對象的另外兩篇文章,在橫向比較中讓學生體會文體差異與作者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這兩節課的成功讓我意識到,語文教學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而教師的創造賦予了課堂鮮明的個性與蓬勃的生機。
1997年第一次參加區評優,我講《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在教學中使用學生習作中的語言素材,組織學生討論。對這一環節,評委給予了肯定,也是在那一次我聽到“學生生成”是很好的教學資源的說法。也是在那一屆評選的筆試中,我撰寫《納諫與止謗》的教學設計時,獨辟蹊徑地從讀后感寫作的角度進行設計。后來消息靈通人士告訴我,能夠拿一等獎,除了評優課表現不錯外,那篇教學設計也立了大功。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在我意識到創造性重要的同時,這一次的成功告訴我怎么創造以及創造的必要。而這時,我工作剛滿三年。忘記哪位專家說過,一名教師的成長,頭三年很重要。從我自身經歷看的確如此,這三年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自己的認識、思考,經歷了彷徨、迷茫與嘗試、努力,收獲的小小成功讓我開始渴望破浪前行。
二、在學習與賽課中,豐滿羽翼,認識教學
2001年,在北師大研究生班的學習,以及2005年在北京教育學院舉辦的第一屆骨干教師脫產培訓班的學習,讓我結識了很多學識淵博、才情過人的知名學者、詩人;領略了很多個性突出、才華橫溢的特級教師的風采;更與很多優秀的語文教師在這個平臺上共同學習、研討。兩次學習讓我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提升了自己的理論素養。課程論的學習,讓我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想法得到了理論的支持與指導;專家在文本解讀中的獨到發現、深刻領悟深刻地影響著我的教學,我的成長。2006年,我第二次參加區雙優評選,評優課我選擇了《孔雀東南飛》,教案準備中幾易其稿,與之前準備評優課、公開課的稚嫩不同,我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入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尋找獨特的切入點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成為我重點思考的問題。當手捧一等獎載譽而歸時,我知道這一次的成功是以理論知識為支撐的,我知道只有在課堂實踐中踐行先進的理念,才有可能實現高效教學。
這時候的我明白了那位特級教師為什么強調學科規律了,并且能夠做出自己的回答。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就是要深入解讀文本,認真品味語言,反復揣摩作者的情感。語文課要上成語文課,而不是情感道德課,更不可一味追求形式活潑、花拳繡腿。就一篇文章,語文教師能說什么,在教學實踐中的差別是很大的,這與教師的個人追求相關,更與教師的業務素養、知識儲備、理論知識相關。
三、在“課改”與科研中,提升認識,明確方向
語文教學中實踐與理論兩個層面的相關積累幫助我在教學中收獲更多的自信。進入“課改”后不久,我接受了一個任務,要在宣武區“課改”啟動活動“智慧教師、生命課堂”上做展示課——《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個任務帶給我很多的榮譽。這些成績、榮譽與肯定督促我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表現值得肯定,答案是在展示課準備的前前后后,我在解讀文本、組織課堂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認識。
一節體現“課改”精神的課應該是怎樣的?這是在準備這節公開課伊始時自己最大的困惑。這個問題在課標中找到了答案——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程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注重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學習新課標讓我明確兩點。一是閱讀是根本,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根本中的根本;二是合作學習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理論認識讓我的備課過程層次更為清晰。
首先解決“講什么”。要想準確、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找好解讀文本的切入點就要求教師在文本解讀方面有所“發現”。能見他人之所未見,能把“發現”傳達給學生,就是一名好教師。當反復閱讀文本,大量搜集資料,參考相關文獻時,我被這篇作品的藝術價值、社會意義所感染。《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雖是一則新聞,但它的新聞特點并不突出,倒是文字給人很強的震撼。這種震撼所引發的思考構成了它的新聞意義和價值。但這僅僅是我的一廂情愿的發現,學生的閱讀體驗是什么,他們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教師的發現不應該等同于或是替代學生的“發現”,要給學生發現的機會與權利,還要讓課堂的推進有節奏有序列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搭建個性化思考與表達的平臺。所以在設計時,我以帶來震撼的反差作為解讀文本的“抓手”,引導學生尋找文中的種種反差。
進而是“怎么講”。當學生對反差有所發現后,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品味豐富的語言、深刻的意蘊,讀懂作者的情感與思考,挖掘新聞的價值與意義。為了讓合作、探究不只是停留在課堂的形式上,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方法指導的示范者。于是我將需要生成的內容分成“尋找是什么”、“探究怎么樣”兩個層面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探究的途徑。當問題解決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學生之間的闡釋、補充既彌補了學生思考上的不足,又成為完善、提高的過程。這樣的合作探究就可以共同生成,互相啟發,一起建構。這樣的展示才會超出個人才智,呈現集體智慧,才會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成就感。
這節課的實踐與反思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新課改”,“新課改”也為我在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上提供了更多可行的空間。之后在本區及其他省市進行的公開課及參加其他省市進行的新課程宣講,讓我在學習、思考的同時通過實踐,得到了更多的鍛煉。同時,為響應學校的文化建設、課程開發建設,我所在的語文組開展了詩文朗誦、戲劇表演、期刊編纂等活動;開發利用地域資源、發揮教師才情稟賦的校本課程。這些活動,是對我的全能訓練,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發展著自己的特長,同時,讓自己能夠從講臺上走進學生中,與他們零距離親密接觸。我發現學生的思考與眼光,往往與教師對他們的判斷是不一樣的。了解學生讓我尊重他們,也讓我的課堂設計能夠更貼近學生。涵泳文字,細膩分析,抓住課堂進行中學生的生成,并以此為教學資源進行再創造。至此,對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自己最初的狂妄與自信蕩然無存,心中更多的是對教學的敬畏之情。我崇拜特級教師的風采,仰慕他們在學科領域的霸氣與發現。我知道自己的學習、思考、實踐雖然沒有背離語文教學的真諦,但我目前的實踐、成果距離對教學游刃有余的水平還相去甚遠。
反思自己的不足,憧憬未來前進的方向,這次自我診斷讓我看到在教學實踐中被自己遺忘的那個角落——教科研方面缺乏主動性。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教科研當作是負擔。進行課題研究往往是因為別的教研組都有,那么我們也應該有,或是為了寫論文評職稱。在這樣的認識下,雖然在課堂研究中也收獲了獲獎課、獲獎論文、先進個人等,但教科研始終沒能和教學緊密結合,更不要提對教學實踐的指導與改變。近年來我帶領教研組先后從事“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語文教育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北京市高中新課程選修模塊網絡資源開發與實施”、“高考數據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在課題開展過程中,我們開展活動、撰寫論文;在課堂實踐中調研、考證、實踐,慢慢發現這些課堂研究與教學、與課堂的聯系非常密切。在研究中的發現、形成的結論往往也可以促進教學的變化。現在我所認識的教科研應該是這樣的路徑:實踐——研究——再實踐。具體來說,就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從而形成研究的課題,進而在課題研究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定的結論,之后再用來指導實踐。借助教科研使我的努力不僅僅停留在體力層面,更使我靈光一現的思考變成合乎邏輯、值得推敲的方法、經驗,最終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而高效。
現在我從事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這樣的轉變促使我深入思考教學本質,同時尋找教師隊伍建設中的發展空間。反思自己的成長,大概是循著這樣一條軌跡——帶著在教學中產生的困惑走進課堂,或者是想在課堂上征服學生、證明自己;進而在教學實踐中思考,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形成一定的認識與方法。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被動接受任務的時候居多,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又不太滿足于一般與合格,而愿意多動腦子多思考,在實踐中勤于付出,不懼挑戰。這樣的一種主動精神最終使自己得到了發展。梳理17年的教學之路,重品教學探索中的苦與甜,原本那個我進而越發清晰起來,未來要成就的自己也在微笑著向我招手,現在的我將更加主動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育才學校)
(責任編輯:龔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