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莉,畢業于杭州大學心理學系,曾獲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與杭州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教育領導學碩士學位,赴美國留學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曾任杭州市勝利小學校長,現任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中國教師》:近年來,教師對學生惡語相加、身體懲罰、器官傷害等現象時有發生。您怎樣看待這些現象?責任是否全在于教師職業道德的喪失?
蔣莉:確實,近年來屢有教師違反師德的惡性現象見諸報端。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發生在極個別教師身上的有違師德、有悖公德,甚至觸及法律邊界的惡性行為,玷污了廣大教師群體的良好形象和聲譽,對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應該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甚至法律的懲處。
作為教育管理職能部門,不能放松師德師風建設這根弦,除了定期組織專題學習外,還要抓住典型展開分析討論,從反面素材中汲取教訓,引以為鑒。廣大教師也要時刻警醒和鞭策自己,以此來反思和督促自身的行為改進,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古訓。這既是廣大教師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魂魄。
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推動和發展,人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賦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盼,仔細剖析這些教師失德事件的背后,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如果從教師個體來看,這里既有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觀的問題,也有教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素質的缺乏問題。比如對待不良情緒的自我管理、面對壓力的抗壓能力、教師個體身心素質的缺失和不夠完善等等,也是導致不良事件的誘因。此外,同樣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的缺失,即教師解決日常教育管理中學生問題的能力的缺失。教師對學生的研究還是不夠深入,特別是對一些在性格、行為上比較特殊的學生,缺乏細致深入的認識,對他們的個性特質和身心發展規律缺少應有的了解和把握。現在,我們聽到比較多的是抱怨學生越來越難管,家長越來越難溝通。確實,隨著信息化社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難管,家長難溝通,從一定程度講,正說明社會進步了,學生更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家長更有自己的一套維權意識。面對這樣一個轉型期社會帶來的教育變革,作為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壯大自己,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面對日益復雜的教育工作,套用我們的古話,就是要做到“水漲船高”,即你所掌握的專業水準總是要比出現的問題高出那么一點點。只有這樣,面對一些教育中的難點和困惑,你才會有計可施、游刃有余,而不是動不動就對學生采用高壓政策,拿出“殺手锏”,進而導致師生沖突、家校溝通不暢,甚至對立的現象。
這里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兩類教師:一類是剛從大學里畢業的年輕教師,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碰到棘手問題,容易沖動;還有一類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中老年教師,職稱榮譽都有了,對自己也缺乏更高的要求,對學生比較淡漠,師生之間難以有效溝通,容易造成隔閡和障礙。這兩類教師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和關懷的對象。
《中國教師》:此前,成都市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教師中,有63.2%的教師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詢,其中10.36%的教師還認為自己急需接受咨詢。您怎樣看待這一結果?
蔣莉:數據往往是最直接也最能反映現象和問題本質的,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數據折射出了教師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說明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與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教師的心理維護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心理健康咨詢已逐漸走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繁忙瑣碎的教育工作中,教師能關注到自己的心理水平、情緒情感的調適,有這樣一種需要,不失為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在一些發達的國家,接受心理咨詢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高級知識分子、企事業高管等人群,他們把定期接受心理咨詢當成舒緩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實,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日益遞增,并不是件壞事,除了個別教師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專業人員進行必要的矯治外,越來越多的求助者是希望通過心理咨詢,及時釋放不良情緒,得到更多的愉悅、快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喚起潛藏在身上的積極力量和品質,擁有更美好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環境。從這個角度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需求的提升,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這種對心理咨詢服務的訴求和嘗試,與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等地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心理學流派——積極心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西方頗為盛行并逐漸傳入我國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基于“發展”的理念,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心理現象,研究和探討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問題,它致力于正向的心理能量,關注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目前已逐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國教師》: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慮的問題”時,很多教師給出的第一個答案是“壓力過大”。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哪些方面?
蔣莉:在社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的辦學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教學改革也在向縱深推進。總體來說,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于社會對教育的高期望,以及教師自身文化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的高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具體來講,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成就感。很多教師都有較高的成就動機,擔心學生的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學校重視,因此,容易滋生挫敗感和不良情緒。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工作是一項慢工程,教育工作現實的成就感不像其他職業那么明顯,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往往決定著我們的教育效果是滯后的,在短時期內不明顯。因此,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成就動機,要具備對自我成就感的理性認識,避免因此產生的心理沖突和挫折感。
(2)個體氣質。來源于教師個性特質方面的壓力,它與教師個體自身的世界觀、耐挫力、心理調適水平等因素有關。由于職業原因,教師會比較敏感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教師一方面是“為人師表”的垂范者,另一方面又是具有本體欲望的普通人。每個人的個體氣質存在客觀差異,比如:膽汁質(興奮型)占優勢的教師往往精力充沛,但容易主觀、易沖動;多血質(活潑型)的教師反應敏捷,但缺乏持久性和耐力;粘液質(安靜型)占優勢的教師,情緒不易外露,對周圍的事物比較冷淡;抑郁質(神經弱型)占優勢的教師通常行動遲緩,孤僻內向,但情緒體驗深刻。這些個體氣質的差異,也會導致教師的各種心理壓力。
(3)社會壓力。轉型期社會也是各種矛盾沖突聚集的時期,如果教師與家長關系難處理,家長的不理解、不配合以及社會周邊環境過高的期望值,也會對教師造成壓力。特別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輕教師,是典型的“獨一代”,缺乏充分的社會交往能力,在人際交往,特別是與家長的溝通上會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從而形成心理壓力。再比如中年教師,更多的是面臨房子、醫療、物價以及孩子教育、老人贍養等現實壓力。
《中國教師》:隨著德育工作的深入,從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到廣大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對廣大教師的心理關懷卻少有提及。是什么造成了這個長久以來的盲區?
蔣莉:近幾年來,盡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得到一定的重視,但較之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視程度、整體推進、課程建設等方面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需要進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各相關團體的重視。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1)認識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還是習慣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定位在廣大青少年學生身上,把學生看作是學校教育大部分矛盾產生的誘因。學校心理輔導站的功能定位、心理教師的職責主要指向學生的援助與服務,導致教師的心理關懷形成盲點,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窄化。其實,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理應作為教育的雙主體出現,無論是作為“施教者”的教師,還是作為“被教者”的學生,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為聯系、唇齒相依的。教師身上的一些不妥當行為和舉止必定會影響到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問題,不難發現,有些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問題,根子還是出在教師身上,是教師問題的投射。因此,各教育行政單位、基層學校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保障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與網絡。
(2)觀念問題。這是教師自身認知層面的問題,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是成年人,把在心理上出現的一些不適看作是丟面子的事情,潛意識上形成排斥。當出現情緒、情感上的不適或障礙時,他們不愿意求助于專業力量的支持和幫助,時間一長,不良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緩解和宣泄,就容易加劇心理上的不適。如果把這種不良情緒帶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就容易引發師生沖突。另一方面,從學校管理層面上來看,我們現在有些校長在考慮教師這個問題上,只講使用,不講培養,教師缺乏心理維護和自我保健方面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就容易導致在認知、情緒、情感上產生偏差,進而影響到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師資問題。一方面,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還無法滿足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大部分學校的心理教師是兼職教師,擔任學科教學任務,主要開展面向學生的校園心理氛圍的營建和團輔、個輔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工作的復雜性,教師的心理維護所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專業支持和服務會更高級,因此,除了學校已有的心理教師的服務援助外,還需要更多地借助社會上的專業咨詢和服務機構的介入。
《中國教師》:作為社會、學校和教師自身,誰來給教師心理以關懷?對于加強中小學教師心理關懷,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請您給一點建議。
蔣莉:我認為學校、社會以及教師自身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給予教師心理關懷。
(1)校長要成為關懷教師心理的第一人。我記得北京十一中的李希貴校長先后寫過《學生第二》《學生第一》兩本專著,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學生和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在教師看來,顯然,學生占據著教育工作的起點,這毋庸置疑。而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來看,特別是我們的校長、副校長們,如果心里、眼里有老師,把教師放在第一位,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落實,最終還是要靠廣大教師去實現。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學校管理者都要善待教師,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這就要求我們的管理者要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的理念不動搖,嚴格杜絕“唯分數論”、將學業成績作為衡量教師績效的唯一標準,盡量減少教師因高考、中考等“指揮棒”帶來的壓力,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師發展評價機制,全面、科學地評價教師的教育成效和教學實績。將制度建設與人文關懷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形成嚴謹務實、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又要關心教師的生活。學校要充分發揮黨委、團委、工會等組織力量,著力解決教師在工作、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特別是對一些外地單身青年教師,要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創設與外界交流和分享的機會,改善他們的業余生活,提高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數。
(2)社會輿論的正向支持。隨著信息社會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增強,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這些都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需要社會輿論特別是媒體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螺旋形上升的過程,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需要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跌打摸爬、不斷磨礪,嘗試一些失敗,才能積累成功的育人經驗,獲得專業的成長,更好地解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平時也接觸過一些教師,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教師,她們的個人素質都非常優秀,對教育工作充滿著熱愛,有強烈的責任心,遺憾的是缺乏一些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素養。因此,也迫切希望公眾要多給予一些包容和等待,多一些肯定和賞識,使他們在育人崗位上能輕裝上陣,對教育事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
(3)教師自身的心理維護意識。要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來維護。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平時多注重心理修養,多學習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對自己的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樹立一種開放的心態,除了工作以外,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和特長,形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的補充和調劑;要學會正確認識在工作上的得失,遇到心理上的不適、困惑,要能主動向人求助或轉移,及時緩解情緒上的不適,避免將不良的情緒帶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