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對策研討會”在政策院會議室召開。全國人大常委、國家督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龐麗娟教授,北京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系主任陳洪捷教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袁本濤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所長、政策院教育財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杜育紅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劉寶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洪成文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弛,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助理薛二勇副教授等參加了政策研討會。會議由龐麗娟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就新形勢下我國研究生教育中的問題、對策建議展開了熱烈、深入的研討,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袁本濤教授指出,我國研究生初試科目及內容需要改革,建議將英語作為資格性考試,合格即可,可由國家出國留學考試分數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分數替代;完善政治科目的考試,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考查思想品德以及如何授課;增加對中文寫作、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內容。
劉寶存教授指出,英語和政治統考制度達不到甄選人才的目的,會將一些有專業發展潛質的人才拒之門外,例如美術專業更需要考查專業知識,而不是英語,建議給高校和院系的招生委員會更多的權力,以識英才、辨英才。為杜絕自主招生中的“人情”,可進一步規范招生操作過程,做好招生監督、公示工作。
二、研究生培養制度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1.明確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研究生人才培養制度,涉及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劉寶存、杜育紅教授指出,研究生培養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其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袁本濤教授認為,研究生培養要面向勞動力市場,著力提高研究生學位與職業道路之間的關聯度,一方面讓雇主對未來雇員的期望、要求滲透于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活動中,另一方面讓研究生了解學位所對應的能力、素質、技能以及就業前景,除專業技能的培養外,還應包括領導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研究能力等“可遷移軟能力”的培養。
專家們指出,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不規范,存在“因人設課”“因人設方向”“碩士課程本科化”等問題,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此,要根據培養目標,明確研究生階段應該學習哪些課程、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科學定位學位課與選修課的性質,增加研究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先進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
2.建立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的制度
科學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關鍵,研究生參與導師課題研究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龐麗娟教授、袁本濤教授、杜育紅教授表示,借鑒美國的研究助理(RA)、教學助理(TA)獎學金制度,建立常態化的制度,將其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使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獲得初步的、真實的職業訓練。建議設立獎勵激勵機制,由學校擔負部分助研勞務或作為導師聘任的條件之一,調動導師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嚴格學位論文匿名評審抽檢制度
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受到諸多非學術因素的干擾,評閱意見一團和氣,評審形式化現象嚴重。專家們指出,將研究生學位論文匿名評審上升為國家制度,嚴格實行;建立博士論文抽檢制度,以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保證評審的公正性。
4.引入培養過程的競爭、退出機制
龐麗娟教授、陳洪捷教授建議,合理引入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競爭、退出機制,對沒有學習意向或完不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實行適度的競爭、退出機制。強化學校對中期考核的管理環節,明確標準,對未通過中期考核的研究生,除加強指導外,要予以及時分流或淘汰;實行學位分類授予制度,按照學業完成情況相應獲取學位、畢業證書或有關證明,給研究生提供多種進入社會的途徑,人事、勞動、戶籍等部門要政策協同,創造“體面退出”的制度。
5.改革科研經費與學校管理方式
龐麗娟教授、洪成文教授建議,收費、獎勵要結合,對研究生資助實行“資助+獎學金”制度,將獎學金與學業掛鉤。針對研究生參與導師項目勞務報酬問題,張弛副院長建議國家應該改革現行的課題預算制度,提高勞務報銷比例,將增加額度作為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的支持經費。
杜育紅教授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類型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但是研究生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制度沒有相應改革,比如對專業碩士的授課,并沒有計入教師的課時考核中。袁本濤教授認為,網絡技術教育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建議我國通過網絡技術教育手段在全球擴大研究生招生、培養規模,注重發展網絡研究生教育。
三、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建議
1.建立健全研究生導師聘任機制
研究生導師的素質和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2005年后我國新增了一大批博士點和碩士點,研究生導師數量激增,但質量參差不齊,是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的隱患。專家們建議,對已經批準的博士點、碩士點進行質量評估,嚴控質量;建立新任導師遴選機制,嚴格導師聘任程序,控制導師數量,提高導師質量。
2.建立研究生導師動態考核機制
劉寶存教授認為,要建立導師資格和研究生學位授予點資格的動態考核機制,打破導師終身制度,實行導師資格審核與動態上崗制。袁本濤教授認為,目前教師考核標準不合理,對論文和項目的考核權重較大,對人才培養考核標準設置含糊,建議增加考核指標,加強導師人才培養的責任;可在國家層面上設立國家級教學獎項,對教學、培養質量高的研究生導師予以獎勵表彰。
3.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工資等待遇
袁本濤教授反映,目前研究生導師薪資待遇較低,難以承擔體面生活的全部開銷,造成個人忙于申請項目掙錢,院系、學校層面創收壓力很大,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生培養中的浮躁、急功近利之風。建議在嚴格教師考核制度的同時,由國家財政適當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工資待遇,保障其生活,使其安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四、研究生教育宏觀管理的問題與建議
1.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培養體系
杜育紅教授認為,應科學理解專業型教育的“專業”含義,不能簡單地以“專業型”“學術型”二分法劃分,要根據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和與實踐的結合程度,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張弛副院長認為,國家實行的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各占50%的政策存在“一刀切”問題,沒有考慮到不同層次院校的實際發展狀況,比如北師大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專業型碩士應該走少類型、集約式的發展道路。
劉寶存教授認為,我國研究生的學制、類型、過程等日趨多樣化,建議根據不同特點,非學術型的學習年限短一些,學術型的學習年限長一些,靈活多樣。洪成文教授、薛二勇副教授提出,我國博士生的學制太短,應該延長至四年。
2.建立研究生培養的協同創新機制
研究生培養涉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部門。陳洪捷教授、袁本濤教授認為,研究生教育與就業高度相關,要定位于勞動力市場,注重培養研究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張弛副院長認為,要建立研究生培養的協同創新機制,將人才培養、企業研發、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而不局限在學校內。袁本濤、陳洪捷教授建議,要切實消減和破解條塊分割、相互封閉、重復分散的障礙弊端,建立教育部與科技部、工程院所、企業的對話、合作機制,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企業、行業、學校的職責與任務,通過財稅、金融、評估等多種政策手段,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協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3.吸引高水平的留學生來華留學
洪成文教授、劉寶存教授、薛二勇副教授等指出,我國仍在低水平吸收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生多來自周邊國家,未經過嚴格申請,生源質量不佳;且來華留學主要為中醫、中國文化歷史、語言等培訓性質,攻讀學位的人數較少,來華留學人才層次、規模均有待提升。建議從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戰略高度重視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水平;修改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積極解決在相關學科領域合作辦學時面臨的學位制度銜接(如聯合學位、雙聯學位等)、項目開發、學生管理、資金投入、質量保障等問題。
五、研究生質量提升與投入體制的建議
專家的討論表明,研究生區別于本科生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研究性質,從學習角度看,研究生應該適當繳費,進行成本補償;從研究角度看,研究生進行專門研究,類似工作性質,研究生教育總體上應該是邊工作、邊研究、邊學習,屬于典型的“做中學”。為此,國家應該加強對研究生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以足夠的吸引力吸引高水平的優秀人才攻讀研究生學位,并對研究生的機會成本進行適當補償,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杜育紅教授認為,應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獎學金、助學金額度,單獨設立研究助理(RA)、教學助理(TA)資金,改善研究生的待遇,使研究生通過專業的研究工作、實訓工作、實習工作等,得到專門的訓練,提升自身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