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俄羅斯總統普京罕見地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警告美國如果對敘利亞發動軍事打擊將引發新的恐怖主義浪潮,將破壞解決伊朗核問題和巴以沖突的多邊努力,導致中東和北非進一步動蕩。”伊朗核問題,這一國際核不擴散領域的多年難題,在敘利亞以及整個中東地區動蕩局勢的背景下,再次回到國際聚光燈下,形勢走向令人矚目。
伊朗核問題緣“核”而起?自2006年伊朗核問題爆發以來,伊朗與國際社會之間一直相互困擾:伊朗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并保障其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擁有的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國際社會則擔憂和質疑伊朗發展核計劃的真實目的,特別是美歐對伊朗制裁不斷加碼。近幾年,為推動伊朗核問題軟著陸,各種外交努力一直未曾中斷。歐盟三國(英、法、德)、伊核問題六國機制(安理會五常加德國)以及巴西、土耳其等有關各方在伊朗核問題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和努力,先后與伊朗達成“德黑蘭協議”、“巴黎協定”、“日內瓦共識”、核燃料交換“三方協議”等等。
回顧上述共識中的一個小小片段,可能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伊朗核問題的復雜曲折。2009年10月,巴西和土耳其共同推動達成了與伊朗交換核燃料的“三方協議”。核心內容是,伊朗同意將生產的低濃鈾運往土耳其,用于交換用于國內癌癥醫療用途的高濃度核燃料。這是當年六國機制與伊朗的日內瓦會晤共識之一,也是首次由非西方國家斡旋而達成的伊核問題協議,具有積極意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更是盛贊其為“一次新的外交機會”。然而,遺憾的是,美西方并不買賬,認為伊朗是故技重施、玩拖延把戲,并在其后不久就再次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29號決議,宣布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美國和歐盟還各自宣布追加對伊朗單邊制裁措施。
時至今日,伊朗核問題依舊懸而未決,在可預見的將來仍難以走出“對話——制裁——再對話——再制裁”的怪圈,制裁大棒仍將繼續揮舞……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是,西方國家與伊朗之間的認知誤判和長期信任赤字。面對伊朗核項目進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借口秘密研發核武器,伊朗對此堅決予以否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更是公開表示伊朗不能發展核武器,并將核武器視為“罪惡、無用和危險的”。西方國家對談判和對話的認知,更多是基于“談判比戰爭好”(jaw-jaw is better than war-war),希望通過“談”來防止伊朗核問題驟然升溫,進而導致局面失控,特別是在當前中東亂局背景下。而伊朗認為美西方抓住核問題反復“折騰”實則是另有目的,是希望通過對伊朗發動“全面經濟戰爭”,削弱伊國家實力,進而危及伊政權存在。因此,雙方在伊核問題上的分歧已經遠遠超越了核問題和防擴散層面,短期內很難找到最小公約數。
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伊朗核問題六國機制成員國,投票支持了安理會歷次伊朗核問題決議,一直致力于勸和促談的外交努力。客觀而言,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締約國,既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同時也應履行核不擴散義務。當今世界熱點問題的解決進程也表明,對話和談判雖然耗時耗力,但卻是尋求有關問題長久解決的根本之道。正所謂“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制裁和武力威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不應作為促使有關各方重啟對話、重返談判的手段。無論何時,對話和談判的大門不能關閉,外交的路一定要走下去。就伊朗核問題本身而言,談判桌也并不是終點,根本出路是,在和平利用核能與防止核武器擴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還將繼續被這一問題所困擾:伊朗核問題,何時才能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