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反彈對美國來說意味著什么,又將對經濟和就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郊外,一座紅色基站向該市300萬人口中的數千名手機用戶傳送著信號。基站內的電池采用高科技設計并且目的簡單:提供備用電力,從而讓用戶在電網停電時也能保持通話。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電池的產地并不是中國、日本或其他亞洲制造大國,而是美國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市的一家工廠,隸屬于通用電氣公司,24小時不間斷生產。
美國經濟仍然在困境中掙扎,今年3月的就業報告顯示新增職位只有8.8萬個。不過卻有一個亮點:“美國制造”又回來了。美國正逐步走出衰退,制造業增速超過了其他發達國家,在過去3年里大約創造了50萬個就業機會,工廠數量十多年來第一次上升。從匹茲堡附近ExOne公司的3D打印工廠到陶氏化學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不斷擴大的乙烯與丙烯生產線,美國工人正在加緊生產全世界顧客都希望購買的產品。
僅僅在過去幾個月里,就出現了一些驚人的改變。眾所周知,蘋果公司在中國有如城市般大小的工廠,而公司現已決定把一條電腦生產線移至美國。空客公司將在亞拉巴馬州生產捷藍航空使用的飛機。同時,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家具制造領域,此前外國競爭者搶占了7萬個工作崗位,現在本土的愛室麗家具公司正在投資至少8000萬美元建設一家新工廠。
這些并不是暫時現象,各種強大因素正在合力重塑著全球經濟。由頁巖氣帶來的油氣資源,使美國工廠越來越容易取得廉價能源,而美國以外的企業情況卻相反。這意味著當商品運到數千英里外的地方時,因低工資節省下來的人力成本將消失。至于從中國到印度的低成本工廠,工人要求加薪并得到了更高薪水,美國公司則在過去10年里得到了工會的巨大讓步。外包加工由此顯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今天的美國工廠已經不再是一天工作8小時、每分鐘要擰4個螺栓的嘈雜之地,占主導地位的是電腦操作技能和專業訓練,新的美國制造經濟學基本以尖端技術為核心。美國企業要趕在全球競爭者之前發展新的制造技術,并使用它們在超級自動化的工廠里更高效地制造產品。這些“未來工廠”的機器數量更多、工人數量更少,入職門檻只會更高。
工業互聯網的崛起正在改變工廠的面貌。通用電氣公司的電池工廠如同一間干凈明亮的醫學實驗室,管理者用一臺iPad控制著從產品目錄到設備維護等一系列工作,利用的是每一件產品傳感器上發出的信號。這些數據通過互聯網傳送到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
以3D打印技術為依托的“累積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將創造新一代制造裝備,顛覆傳統生產環節與方法,也讓美國工人更具競爭力。雖然優勢并不體現在工資水平上,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正在使制造業的比重加大,而且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特別是在能源和資源密集型領域。總之,未來的美國制造公司可以將低成本能源、更有生產力的本地勞工以及節省成本的自動化技術結合起來,使制造業更強大,并形成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