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聰目明是形容健康老人最常用的字眼。然而現實生活中,耳背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見,已成為老人幸福晚年生活的一大障礙,使其生活質量大打折扣。今年3月3日為全國第十四次“愛耳日”,主題是:“健康聽力,幸福人生——關注老年人聽力健康”。本期的特別策劃,就讓我們共同關注老年人的聽力問題。
策 劃:本刊編輯部
執 行:嚴 敏
指導專家: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龔樹生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 張學淵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 程靖寧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性耳聾已經成為僅次于關節炎和高血壓的常見慢性疾病。老年性聽力損失與耳病已成為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有關聽力損失與耳病預防、發現、治療和康復的知識,切實提高人們的愛耳、護耳意識,喚起全社會理解和關注老年人的聽力健康,已是當務之急。
人老了,耳朵怎么就不好使呢
王大媽今年70歲了,一向身體硬朗,退休以來就承擔著照顧小孫子的重任。近幾年來,兒女發現跟老媽說話越來越費勁,一句話說三四次也聽不明白,總是打岔。“人老了,耳朵不好使了”成了王大媽的口頭禪,兒女要帶她去醫院檢查,王大媽總拖著不去。但后來王大媽接電話也聽不清了,路上好幾次聽不見汽車喇叭響,險情重重。于是,子女硬帶著母親去醫院檢查,結果已經是中重度老年性耳聾。
可以察覺的聽力減退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龔樹生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耳聾的發病率是逐漸增高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耳聾發病率在30%左右;到了70歲,這個數字就增加到40%~50%。而在80歲以上的人群中,它的發生率超過60%。盡管如此,目前大多數老人對自己的耳聾都不夠重視, 認為人老了出現耳聾是正常的現象,有的人甚至根本不承認自己耳朵不好。其實,龔教授說,耳朵是一個很敏感的器官,當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就需要對老人的聽力狀況格外注意:
★說話聲音很大;
★經常側著臉與人說話;
★說話時非常注意對方口型;
★經常要求別人重復所說的話;
★與人說話時經常“打岔”,答非所問;
★看電視時音量開得很大,別人覺得很吵,他卻才覺得剛好;
★要求別人站在自己的一側說話;
★聽力下降同時伴有耳鳴,或者眩暈。
龔教授提醒,當老人出現耳聾的相關癥狀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以免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只要能充分重視、妥善應對,老年人的聽覺能力減退也是可以延緩甚至是預防的。
聽力損失危害不小
聽覺是人們感知周圍環境、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功能,也是與他人交流的基本工具。當聽力損失出現并逐漸加重,就會導致溝通障礙,而聽力損失造成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因溝通障礙而造成的各種不良后果。
★由于無法正常感知外界、獲取信息,逐漸被隔離于社會之外,就象被罩在玻璃瓶子里,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卻無法與外界進行交流。
★因長時間無法與他人正常交流,會變得偏執、乖僻、抑郁、多疑,容易走極端,并逐漸避開他人,甚至封閉自我。
★聽不見周圍的聲音會令人失去安全感。
★因許多與聽覺或交流相關的娛樂活動受到影響,可做的事越來越少,久之易誘發老年性癡呆。
>> 小貼士
聽力自檢小測試
通過回答以下問題,您可以檢測自己的聽力是否有問題——
最近是否常常感覺別人的談話沒有以往清楚?
是否聽輕聲小聲時理解困難?
較長時間談話后是否感覺疲勞?
是否經常問別人“你說什么?”
聚會時是否常聽不清別人交談的內容?
吵鬧的環境中是否無法聽見別人說的話?
打電話交談是否有困難?
聽歌或聽戲時是否感覺變調或聲音變小?
是否經常聽不到電話鈴和門鈴?
耳朵里是否常聽到嗡嗡聲或蟬鳴聲(耳鳴)?
別人是否覺得您廣播或電視音量開得太大?
周圍的朋友和家人是否認為您的聽力在下降?
如果答案中有3個以上的“是”,應盡早到聽力中心檢查和確認聽力情況。
衰老帶來聽覺減退
聲音的發生是一種振動,稱為聲波。聲波通過外耳集音,沿外耳道傳至鼓膜,帶動中耳內3塊人體最小聽骨的振動,將此聲波的振動放大并傳至內耳,內耳感受到這些振動,人們就聽到了聲音。
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 因此我們能聽到世間各種美妙的聲音。然而,隨著年齡增大,身體各個器官都逐漸衰老,聽覺系統同樣也會衰老。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張學淵說,老年性耳聾是由于聽覺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退,是一種退行性變化,主要表現為高頻聽力損失。
然而,生活中每個人衰老出現的遲早差異很大,有些人40歲聽力就開始老化, 而有些人到了80多歲仍耳不聾、眼不花。這又是為什么呢?老年性耳聾的病因復雜,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籠統地講,是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些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以及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等環境因素,均可能與老年性耳聾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遺傳因素在老年性耳聾發生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關注,比例約為40%~50%。遺傳因素的存在使得易感者對環境因素具有敏感性(如噪聲、耳毒性藥物等),接觸同樣的環境因素后,易感者發生老年性耳聾的年齡可能提前,聽力下降程度也更重。
臨床上常將老年開始出現的雙耳對稱的漸進性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下降較緩慢,雙側對稱或一側較重,在排除其他原因后診斷為老年性耳聾。老年性耳聾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現為——
★聽力下降 患者往往會感覺聽力下降,從而聽不到聲音。其實聽力下降是一個徐徐漸進的過程,是經過較長的時間才發現的。起初,老年人與熟人相聚的時候也許可以談笑風生,很少有困難,但是當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往往會說話時猶豫不決,或者是答非所問,在嘈雜的環境中感到更為吃力。
★重振 患者常有耳蝸重振現象,就是當別人說話音量正常或偏小的時候患者常常表示聽不到,大聲說話的時候又感覺太吵了,因此常常會被別人誤解為裝聾作啞。
★耳鳴 部分老年性耳聾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鳴,常為高頻聲。開始時為間歇性,在夜深人靜時出現,以后漸變為持續性,白天也可聽見。耳鳴常始于30~40歲,其出現率隨年齡增長而漸增,60~70歲時達到頂點,此后即迅速下降。伴有耳鳴的患者,多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耳鳴逐漸感到“習慣”而接受,好在以后耳鳴可以自動消失。
★音素衰退 語言分辨率與純音聽力不成比例,即盡管純音聽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講話的內容,并且年齡越大此種現象越明顯。
愛耳護耳,聽力也能不減退
大多數老年性耳聾,尤其是感音神經性耳聾通過治療完全康復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必須積極預防耳聾,防患于未然。
建立有利于耳朵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科學的生活方式,認真地愛護自己的耳朵,對防治老年性耳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保持樂觀向上、不急不躁的精神狀態。當人情緒激動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內耳小動脈血管發生痙攣,影響血液循環,易造成內耳供氧不足,導致突發性耳聾。
◎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調整飲食結構,多吃鋅、鐵、鈣含量豐富的食物,這類食物主要有瘦肉、豆類、木耳、蝦、蘑菇、綠葉蔬菜、蘿卜等,以防止微量元素缺乏,從而有助于擴張微血管,改善內耳的血液供應,防止聽力減退。切忌長期高鹽、高脂肪飲食,還應戒煙限酒。
◎慎用或禁用對聽神經有損的藥物。用藥之前要明確藥物是否有耳毒性,嚴格掌握藥物使用的適應證。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是引發耳蝸損害最多的一類耳毒性藥物,避免濫用這類抗生素是降低藥物性耳聾的一項重要措施。特別是家族中有耳毒性藥物過敏史、腎功不全患者,更應慎用此類藥物。
◎不要自己掏耳朵。有些老年人喜歡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朵。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性血液循環減弱,耳道內分泌物減少,產生干裂感,有時感到奇癢,不堪忍受,通過掏耳刺激后,可以得到暫時緩解。但是這樣做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甚至發生外傷性鼓膜穿孔,導致聽力下降。科學的方法是用棉簽浸入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拭耳道,或到醫院找耳鼻喉科醫師治療。
避免噪音
龔教授介紹vbEgRn0A1ttOGZ+3z9ZbXJznyxDgXA8+p4mG93jTVUY=說,噪聲對人聽力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人類所有的致聾病因中,噪聲約占37%,僅次于衰老排名第二。噪聲有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物理學上來講,無論聲音的強度還是頻率都毫無規律地組合在一塊,這叫做噪音。常見的噪音包括工業噪音、交通噪音和社會生活噪音等。
從聲學理解上來講,噪音是人們所不愿意接受的聲音。優美柔和的聲音使人賞心悅耳,但是有些聲音令我們心煩意亂,很不舒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是噪音的聲音,但在被迫不得不聽的時候,它也是噪音。
目前,醫學上將因噪音引起的聽力下降,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兩類。其中,當人體脫離噪音環境,在1分鐘內能恢復原有聽力水平,被稱為c4tQUOaH4Up+TelbSlmdz+anIFewSF6fLZw5fF3qBW0=聽覺適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保護功能。如果聽力在十幾或幾十個小時后再恢復,被稱為聽覺疲勞。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長期接觸強噪音,則可能出現永久性聽力損傷,最終影響日常的語言交流。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較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噪音,會使本來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內耳的微細血管常處痙攣狀態,內耳供血不足,聽力就會迅速減退,甚至發生噪音性耳聾。所以,老年人應盡量遠離噪音對聽力的干擾。
◎避免將自己長期暴露在非常嘈雜的聲音中;
◎在工作中或操作機器等無法避免的場合,例如環境聲音大于80~90分貝,必須戴上適當的聽力保護裝置,如防噪聲耳塞或耳罩;
◎喜歡使用各類播放器的老年朋友,享受音樂時,記得將音量降低至能聽到周圍人的正常談話,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
◎在嘈雜環境中活動中佩戴耳塞;
◎要重視耳鳴、耳發悶、頭暈等聽力可能受損的早期信號。耳鳴是血液循環差的第一報警信號,說明人體內最細的末梢神經出了問題,此時應及時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小知識
聽力傷害標準
按照國家現行職業病標準,正常人聽力在20分貝以內,如果聽力損失達到40分貝,被認為是輕度損失;如果到了55分貝,是中度損失;超過55分貝,
就鑒定為重度損失。
耳聾不能逆轉,也要延緩
老年性耳聾并非由某種特定的疾病引起,而是隨年齡進展引起生理器官的自然退化。因此,老年性耳聾的治療目前還沒有辦法使之逆轉,只能通過一些治療,提高患者的部分聽力或減緩其耳聾進展的速度。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減緩聽力衰老的辦法還是多種多樣的。
一般治療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及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內耳血運極易發生障礙而引起聽力下降,甚至突發耳聾。積極治療這些疾病,對改善微循環、延緩老年人聽力下降非常重要。
◎少數早期老年性耳聾患者可以選用藥物治療:(1)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神經營養劑;(2)內分泌制劑如性激素等;(3)脂蛋白制劑;(4)維生素制劑;(5)活血化淤的中成藥;(6)安神補心中成藥;(7)鎮靜劑;(8)微量元素制劑。
◎部分患者也可進行高壓氧治療。
科學驗配助聽器
耳聾患者如果聽力受損的程度在中度到中重度,都可以使用助聽器。使用助聽器的時候,一定要科學驗配,根據聽力曲線圖量身定做。適宜的助聽器,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聽覺狀況,幫助患者克服語言交流及心理障礙,更可以避免聽覺分辨能力進一步的下降,是解決聽力障礙問題最經濟、最現實、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驗配助聽器時,要注意語言信號與助聽器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老年性耳聾聽覺的特異性。佩戴之后,可通過輔導訓練,建立耳聾者的信心、耐心,以獲得最大的助聽效果。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程靖寧說,為老年性耳聾患者選配助聽器,既要考慮助聽效果、隱蔽程度,又要考慮其經濟承受能力。由于老年性耳聾患者的重振現象和在嘈雜環境中言語識別更加困難,增加了為他們驗配助聽器的難度。很多老年性耳聾患者常常抱怨他們的助聽器噪音太大,在家里等安靜環境下效果還可以,到了外面交通噪音等震得頭痛,因此不愿意佩戴。實際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多通道、雙拐點、擴展與壓縮、智能降噪等在助聽器的應用,已經較好地解決了老年性耳聾患者聽覺補償問題。
老年性耳聾患者也要加強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良好的助聽器聽覺補償和充分使用其他感覺器官來幫助交流。可根據老年人的心理需要、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制訂康復計劃,讓其知道自己的聽力狀況,積極參與康復,了解助聽器的使用、保養、故障處理和附件使用等,并對助聽器有合理的期望。一般認為,只有聽力障礙沒有言語障礙的老年人,助聽器佩戴超過半年,就會把助聽器當成他身體的一部分。
龔教授最后還補充說,這些年來,耳聾患者對人工耳蝸的認知度有所提高,特別是一些重度或極重度感的聽力受損患者,人工耳蝸植入可繞過內耳的受損結構,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使他們重獲聽力。
【結語】
總之,老年人一旦發現聽力下降,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后積極采用治療及康復手段,不要固守傳統觀念,認為“人老耳背、人老眼花”為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而拒絕治療、康復。否則,逐漸喪失的聽力會給患者造成心理創傷,從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其參與社會的能動性,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值此愛耳日到來之際,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老年人的聽力健康,愿他們耳聰心悅、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