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黃先生,性格爽朗且好運動。上周,黃先生與朋友相約踢球,之后一起聚餐。一時高興,黃先生喝了3瓶啤酒。不曾想當天夜里兩三點,一陣劇痛把他從夢中驚醒。第二天早晨,黃先生的右腳已完全不敢落地,右踝關節變得又紅又腫。家人將他送到醫院,經檢查,確診為痛風。據黃先生回憶,平時愛喝啤酒,好像每次喝了酒,晚上大腳趾外側關節都會有腫痛,但從未有如此劇痛過,也就沒有介意。喝啤酒怎么會引發痛風?
過量飲酒,痛風來擾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失調的疾病,臨床特點是血尿酸升高。過量的尿酸,會結成晶體,沉積在關節內,引起劇痛。通常大拇趾首先發熱紅腫、疼痛,活動困難。再嚴重時會影響膝及踝關節,造成關節畸形僵硬。慢性痛風可導致腎結石、痛風性腎病等。早在公元5世紀,人們就已把痛風與肥胖、貪吃和酒精攝入過量聯系起來,也知道飲食無度是引起痛風急性發作的最常見誘因。然而,許多人,甚至一些痛風患者都不知道喝了啤酒會引發痛風。
目前,飲酒與痛風的相關性得到了一致公認。其一,酒精可使血乳酸水平增高,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排泄,導致血尿酸的增高;其二,在中國,美酒與佳肴形影相隨,部分佳肴富含嘌呤(如動物內臟、海鮮),會導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并誘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其三,飲酒的量與痛風密切相關。美國科學家新近的研究發現,飲酒者患痛風的可能性是從不飲酒者的2.5倍。每天飲用341毫升的啤酒(約1聽啤酒),就會使痛風的發生率增加50%;每日酒精攝入量每增加10克,痛風的危險就可增加1.17倍;其四,血尿酸水平與飲酒的種類同樣密切相關,啤酒引發痛風的可能性最大,烈性酒次之,而葡萄酒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節制飲食,遠離痛風
前面說了,生活方式對痛風的發生影響較大。要遏制痛風的發生,應該積極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嚴格戒酒,多喝堿性飲料。蔬菜屬堿性食物,對于痛風患者大有好處。它可以增加人體內堿的儲量,使關節液和尿液中pH值上升,關節中的尿酸呈游離狀態,難以形成尿酸鹽結晶;并可防止腎臟中尿酸鹽結晶的形成,避免腎結石發生。此外,不少蔬菜和水果中含有鉀元素(如蘋果、香蕉),可以促進腎臟排出尿酸,減少尿酸鹽的沉積。
◎多飲水,少喝湯。血尿酸偏高者和痛風患者要多喝白開水,每日不少于2000毫升,在痛風急性發作期要求每天飲水3000毫升以上;少喝肉湯、魚湯、雞湯、火鍋湯等。
白開水的滲透壓最有利于溶解體內各種有害物質。多飲白開水可以稀釋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湯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不但不能稀釋尿酸,反而導致尿酸增高。
◎遠離火鍋啤酒。 吃火鍋時喝啤酒是很多人的最愛,但這種搭配最容易誘發痛風,這是因為火鍋菜品主要是動物內臟、蝦、貝類、海鮮,再飲啤酒,自然是火上澆油。加上火鍋里的湯經久沸不止、久涮不換,肉類、海鮮類中所含嘌呤多溶于湯中,其嘌呤濃度遠遠高于食物本身的含量。有調查證明,吃1次火鍋比1頓正餐攝入嘌呤高10倍,甚至數十倍。
◎吃海鮮時忌喝啤酒。吃海鮮時喝啤酒很不科學。海鮮中含嘌呤和苷酸成分,而啤酒恰恰富含分解代謝這兩種成分的重要催化劑維生素B1,兩者混在一起食用,便會在人體內發生化學作用,使人體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加,從而誘發痛風。
◎控制總熱量。痛風患者在飲食方面必須控制每日所攝入的總熱量,均衡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使用微波爐或不粘鍋可避免因食用油過量而造成的熱量過多,同時也可減少維生素的丟失。烤箱既能除去多余的油,以降低熱量,又能烤出香噴噴的美食。此外,烤魚或肉時在盤底鋪上鋁箔紙,可方便去除溶出的嘌呤和油。所以,對痛風患者而言,微波爐、不粘鍋和烤箱或許是最理想的烹飪廚具。
此外,經常洗熱水浴或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也能增加尿酸排泄;還要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青霉素、四環素、利尿藥、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等。
需要強調的是,定期體格檢查對預防痛風非常重要,尤其是40歲以上者或肥胖者,應每1~2年做1次體格檢查(包括血尿酸測定),以早期發現高尿酸血癥,防止病情進展。